日本會實現「地震預報」嗎?
2022/04/28
日本史無前例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已過去11年。科學家普遍認為在大地震幾天前確定地震地點、時間和規模的「預知」是非常困難的,日本政府正將重心轉移到提示地震發生概率等的「預測」上。由高水準研究人員構成的日本地震預知聯絡會將「地震預報的實用化」作為今後重點推進的研究主題。那麼,什麼樣的預報是可實現的呢?
震度4以上的地震準確率為8成
「○○縣今後1年內容易發生震度4以上的地震」,日本滋賀縣立大學環境科學部的小泉尚嗣教授等人提出這樣的「地震預報」。針對每個都道府縣計算1年內發生震度4以上地震的概率,然後發出預報,如果概率為70%以上,信號顏色為「紅色」,如果概率在30%~70%,信號為「黃色」,如果概率不到30%,則為「藍色」。
由高水準地震學家和研究機構構成的日本地震預知聯絡會將這種預測方法作為重點課題,一直在驗證可靠性等。在2021年2月的會議上認可了「這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立的方法」,比過去的「實驗的試行」階段更進一步邁向實用化。該聯絡會1969年設立於日本國土地理院,是一個影響著日本地震研究推進方法的組織。
小泉尚嗣教授等的預測方法並不複雜。利用日本氣象廳公開的地震資料庫,調查了最近3年達到一定震度以上的地震次數,計算出每個都道府縣的年均值。比如,如果震度4以上的地震發生了6次,就是年均2次。把這一次數視為像擲骰子一樣隨機發生,計算出今後1年的發生概率。
預測成績大致良好。驗證2021年的預報時發現,提前發出「紅色預報」的有18個都道縣。從實際情況來看,包括10月東京23區時隔10年發生震度5強的地震等,2021年共有17個都道縣發生了震度4以上的地震,準確率為94%。用2015~2020年的情況來驗證這種方法,發現平均準確率為77%。
![]() |
2021年10月東京圈地震中脫軌的列車 |
除了「預測對了幾次」外,「在發生過的地震中能夠成功預測到幾次」也是可靠性評價中不容忽視的指標。將其作為「預知率」進行調查發現,2021年為53%。2015~2020年平均值也達到60%。為了剔除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而根據2001~2010年的地震數據做預報時,準確率和預知率呈同樣的趨勢。
也有人批評「預測地圖」
小泉尚嗣教授表示,「發生在活動斷層和海溝的地震很少,數百年~千年發生一次,這些地震很難預測。而根據最近3~10年的數據來看,可以對每個地區掌握通常的地震活動,容易預報今後1年的地震。地震預測並不是全都很困難」。
日本地震預知聯絡會也表示這種方法「準確反映了地區的地震活動」,計劃5月設立工作組,研究驗證可靠性和實現實用化的方法。
日本地震預知聯絡會之所以挑戰新預測,是因為「雖然預知確實很困難,但解析地震發生機制和預測地震的研究在不斷進步。理解日本列島地震活動的性質、向社會傳達應該傳達的知識是地震預知聯絡會的重要職責」(該聯絡會會長、名古屋大學教授山岡耕春)。
也有研究人員抱有危機感,認為「隨著SNS(社交平臺)普及,每逢地震,總有來源於各種渠道的可疑‘預知資訊’,可能會引起社會混亂」。
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也發佈「長期預測」,但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褒貶不一。地震調查委員會因1995年阪神大地震而成立,發佈了表示「今後30年發生震度6弱以上地震概率」等的「全國地震預測地圖」。
但2004年的新潟縣中越地震、2008年的岩手宮城內陸地震、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等都發生在概率並非很高的地區。因此,也有聲音批評稱「這不是災害預測圖,而是預測不准圖」(東京大學名譽教授Robert Geller)。地震調查委員會每次修訂都增加了新的地震數據,但預測方法本身沒有很大的改變,對地方政府等的防災對策有多大幫助也不是很明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