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初創挑戰雷射核融合,建全球首個實證反應爐
2023/07/12
門檻也很高。因為要想發生核融合反應,需要將燃料加熱到攝氏1億度以上,形成原子核所含的陽子和電子自由移動的「電漿」狀態。
作為電漿的控制方法,最有力候選被認為是利用磁力的磁場方式。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在法國共同建設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堆(ITER)就是代表性事例。
而雷射方式是向球形真空容器中加入燃料,從周圍照射強烈的雷射,當下壓縮和加熱,從而引發核融合反應。通過以秒為單位調整雷射照射數量,被認為可以容易地調整發電量,還有望成為與光伏及風力等輸出功率隨氣候狀況改變的能源組合使用的電源。
1980年代以後,各國正式開始研發雷射核融合。但是,要想産生雷射,需要很大的電量,之前也很難輸出超過這一電量的能源。取得進展是在2022年12月。美國能源部宣佈,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獲得的能源超過了在實驗發生核融合所投入的能源。
EX-Fusion的CEO松尾説:「隨著點火成功,能夠看到燃燒電漿,可以進行統計分析,更容易設訂製造什麼樣的雷射器合適的目標」。隨著這一實驗成功,各國初創企業正在轉向推進雷射核融合的實用化。
美國核融合産業協會2022年7月公佈的報告顯示,世界上核融合相關企業超過30家。籌資額合計達到48億美元。據EX-Fusion的松尾CEO介紹,其中致力於雷射核融合的「全球有6家左右」。
作為發電站實現商用化的重要門檻之一是連續發生核融合反應。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使用的大型雷射器8小時只能輸出1次。雖然能瞬間發電,但難以投入實用。因此,EX-Fusion的目標是以高頻率反覆輸出高能源雷射,在1秒內引發10次左右核融合反應。
另一個重要門檻是驗證各大學及企業單獨做的部件及設備最終能否作為1個系統正常工作。EX-Fusion可以將相關部件及設備集中到設在大阪府內的基地,進行綜合試驗。這種試驗環境「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實現」(松尾CEO)。
雷射器也需要大型化。要想穩定發生核融合反應,需要將輸出功率提高到50千瓦,達到現在的50倍,但目前還沒有哪家廠商可以提供支援。另外,日本國內要想實現核融合發電,還需要確保建設用地及完善法律法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鈴木健二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