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均衡需要世界經濟恢復增長勢頭,或是需求的增長出現復甦,或是現有的過剩産能遭到淘汰。但是,目前仍難以期待需求的擴大。市場風險顧問公司(Market Risk Advisory)的代表董事新村直弘分析稱:「如果世界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3%,石油的全球需求很有可能轉為同比下滑」。
剩下的道路就只剩化解過剩産能和淘汰企業。導致油價走低的美國的頁巖相關企業此前顯示出意料之外的「頑強」。
頁巖相關企業能繼續堅持的原因有2個。其一是通過技術革新和生産向優質油田集中來削減成本。另一個是利用期貨市場的賣出對沖的存在。不過,利用期貨市場的對沖很多在2015年底之前到期,今後將處於「全裸」狀態。很多企業將面臨虧損運營,金融機構將不願提供融資。這是市場預測2016年頁巖相關企業被淘汰的理由。
2004年變得突出的商品行情的上漲,與供給減少衝擊導致暴漲的1970年代石油危機不同,是由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推動的,被稱為「需求衝擊型上漲」。而作為與之相反的如今的下跌也是需求衝擊型,即實體經濟的異常導致需求增長出現銳減,進而導致下跌。由於此前對中國的增長抱有過高的期待,因此在出現逆轉之際,其下跌也就來的愈加嚴重。
如果中國經濟的異常無法緩解,供求的均衡點就會像海市蜃樓那樣漸行漸遠,也將導致進一步的行情下跌和淘汰。要讓動揺的市場恢復平靜,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壓縮過剩産能,化解作為震源地的中國的風險。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志田富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