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策或改變大豆國際市場格局
2017/04/14
中國提出要轉變農業政策,由重視數量轉向重視品質。這是因為勞動者的工資上漲,追求高品質農産品的呼聲正在加強。但觀察政策內容,可以看出中國從庫存膨脹的玉米轉向生産高品質大豆的意圖。預計今後中國對大豆和玉米的國際行情産生的影響也將難以忽視。
2月,中國發佈了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在改善農作物供需平衡的同時不斷提高品質的方針。中國將減少種植玉米等庫存過剩的農作物,同時增加進口依賴度高的大豆等農産品的國內生産,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農業政策曾有兩個轉捩點。第一個是城市地區工資上升。1998年以後,爭奪勞動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實際工資開始迅速上升,日本資源與糧食問題研究所代表柴田明夫認為,「很多人開始追求高品質農産品」。目前,中國在城市生活的人口比例超過5成,年收入超過5000美元的中産階級超過1.1億人。
![]() |
第二個轉捩點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從這一年起,海外的低價農作物開始流入。尤其是作為油和豬飼料原料的大豆,進口量在15年裏增加至約8.6倍。含油率高的大豆被認為品質更高。中國産大豆由於含油率較低,已經被美國等國家産的高品質進口大豆所取代。如今,中國變成了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另一方面,在中國被視為主食的玉米,由於政府採取高價向農戶收購的保護政策,産生了至少1.4億噸庫存。農業政策的矛盾已經達到無法忽視的程度。
中國已開始增加大豆的種植,為了推動農民改種大豆,2015年10月取消了高價收購玉米的政策。在美國川普政權上台後,很多觀點認為中美之間可能會發生大豆貿易摩擦。日本糧食公司Continental Rice代表茅野信行指出,中國增種大豆「也有不希望被美國束縛、從長期角度考慮提高自給率的一面」。
在中國需求擴大的背景下,大豆的國際價格比15年前翻了一番。中國需求的變化成為引發市場動盪的因素,必須要時刻關注中國的動向。如果中國今後能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競爭力,擴大對外出口也將提上議事日程。正如此前國際市場行情因中國需求增加而顯著變化那樣,市場的勢力格局或將再一次被改寫。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商品部 今橋瑠璃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