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商品交易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 於11月4日閉幕。廣交會一向被當做反映中國經濟今後走向的風向標。在第118屆廣交會上,中國廠商與海外進口企業簽訂的商品採購成交額同比大幅下滑7.4%,僅為270.1億美元,跌破300億美元大關,接近雷曼危機後出口急劇下滑的2009年春季的水準。
受經濟減速和人工費上漲的影響,成交額出現下滑,中國的出口環境今後將愈發嚴峻。
廣交會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在中國廣州市舉辦。廣交會上匯集了服裝、家電産品、電子汽車零部件、食品以及日用品等眾多來自中國本土的商品。面對來自全球各地的採購商,中國廠商宣傳本公司産品,開展貿易談判,簽訂出口合約。廣交會上的成交額成為今後半年中國出口動態的風向標。
此次約有2萬4000家中國廠商參展,吸引了來自全球超過17萬名採購商。其中經濟前景不透明的歐洲採購商同比減少了10%以上,成交額也大幅下滑。
自2012年春季之後,成交額已連續8屆同比下滑。本屆甚至接近雷曼危機後的2009年春季廣交會創下的最低紀錄(262億美元)。目前仍看不到復甦的跡象。
背景是中國國內的人工費不斷上漲,生産成本增加,中國産品和東亞等地相比不具備價格優勢。前往中國採購商品的海外採購商呈逐年減少趨勢。
此外,中國的重要出口對象新興國家的經濟減速也構成沉重打擊。
銷售汽車照明設備的一名浙江女性銷售人員表示,「來到本公司展臺的採購商比春季廣交會減少了20%,尤其是貨幣貶值的巴西採購商更是一下就少了,來自俄羅斯的採購商也少了很多」。
由於海外採購商人數的減少,中國廠商之間掀起了客戶爭奪戰。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廠商將被迫簽訂低價合同,盈利性進一步惡化,出口環境愈發嚴峻。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廣州 中村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