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減速將會持續到何時?這一懸念讓全世界惴惴不安。中國政府10月19日公佈三季度實際經濟增長率為6.9%,時隔6年半跌破7%,但有人懷疑實際數字應更低。為什麼中國無視全世界的擔憂,不真正採取經濟刺激措施呢?統計數字真的反映出實際經濟狀況嗎?
李克強總理9月中旬的講話已經清楚地表明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實質性危機。在參觀遼寧省一家成立於1914年的老牌大型重工裝備製造廠時,李克強稱「東北的裝備製造有底蘊,但轉型升級的任務也很緊迫」。
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
遼寧這片土地和李克強總理有著不解之緣。在2007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李克強曾向美國駐華大使表示,國內生産總值(GDP)只能用於參考,一般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這3個數據判斷經濟增速。
3個數據隨後被稱作「克強指數」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指標。眼下這3個數據所顯示的狀況非常嚴峻。例如今年8月的鐵路貨運同比下降了15%。遼寧省的官員在總理視察後坦露出目前的困境:「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困難」。
今年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比二季度低了0.1個百分點,證明中國經濟存在減速趨勢。但有些進駐中國的日系廠商不是很肯定地表示「感覺公佈數字有些虛高」。儘管對GDP統計的不信任感增強,但也未必就能肯定自己掌握的是實際狀況。
行業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完全不一樣。經營「優衣庫」的迅銷公司會長兼社長柳井正在10月8日的記者會上就中國經濟表示:「儘管出現短期調整,但不會成為非常事態」。受益於中國業務,該公司的凈利潤創下了歷史新高。
「世界工廠」已成為歷史
事情的真相是,10年前拉動經濟增長的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第2産業,在GDP中所佔比例達到了47%。
以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契機,中國的貿易額迅速擴大,一度被譽為「世界工廠」,但這已經成為過去。從2005年的統計來看,服務業和零售業等第3産業所佔比重為41%。在經過10年之後,今年前三季度的GDP中,第3産業所佔比重已經上升到51%,高出第2産業約11個百分點。
增長率也形成鮮明對比。第3産業增長8.4%,第2産業則只有6%。零售業和服務業等的堅挺彌補了製造業的減速,總體上維持著近7%的增長率,這就是中國經濟當前的狀況。這一勢頭還波及到海外,成為目前日本人所看到的訪日中國遊客的「爆買」。
産業結構發生變化的起因是2008年雷曼危機時實施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當時中國政府擔心全球經濟陷入同步衰退,於是推出經濟刺激措施,但由於規模過大,導致生産設備嚴重過剩,使得製造業至今仍在困境中苦苦掙扎。這期間以城市為中心,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將服務業和零售業推升到主要産業的地位。
因此,日本製造業人士感覺「增長率接近7%不正常」也是有情可原,因為他們並不掌握經濟的總體狀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