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方銀行將陸續在上海等中國本土的證券交易所上市。杭州銀行、上海銀行和貴陽銀行等8家銀行已從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獲得股票上市的批覆,另外5家也已啟動申請程式。地方性銀行將通過上市來增加自有資本,以應對因經濟減速而可能增加的不良債權處理。
杭州銀行最早將於年內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江蘇常熟農村商業銀行和無錫農村商業銀行等以農村業務為主的中小銀行也正在考慮上市。此外,江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等銀行正在討論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中小企業板上市。
除了上海銀行等部分銀行的總資産達到1萬億元,其他很多銀行的資産規模從數百億元到數千億元不等。目前,中國大陸的股票市場已有16家銀行上市,但多數為大中型的國有商業銀行。今後,上市銀行將擴大至中小銀行,國內的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和散戶將成為中小銀行股的主要投資者。
中國政府的態度也發揮了作用。監督當局之所以加快銀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審批,是因為有必要儘快處理因經濟減速而增加的不良債權。中國各銀行的不良債權截至2015年底達到1.2744萬億元,創下歷史最大規模。
雖然不良債權佔融資整體的比例不足2%,但不少觀點認為如果算上「關注類」貸款這一不良債權的預備軍,實際情況比表面更加糟糕。這些銀行很多都由地方政府和政府下屬企業作為主要股東,過去積累的盈利性低的基礎設施建設業務很有可能轉為不良債權。平安證券分析師黃輝鋒指出,由於經濟低迷等原因,很多銀行承受著資本壓力。
中國政府正在推進重工業去産能以及淘汰「僵屍企業」,不良債權在今後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在處理不良債權的過程中,如果財務狀況欠佳的中小地方性銀行的經營出現問題,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中國政府希望以中小銀行為主提前強化財務狀況。
不過,中國政府擔憂股市的供求惡化,也有可能控制新股上市的實際速度。銀行財務體制的強化能否如願取得進展仍充滿未知數。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