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稱之為「意志」,比「意志」更強烈的是「規範意識」,雖然還沒達到強迫觀念的程度,但也是不如此就不行的一種觀念。
|
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週年,在歐洲各國掀起了以此為契機回顧20世紀的熱潮。特別是在德國,將此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年、柏林牆倒塌25週年相結合重新審視歷史的姿態更為顯著。而這顯示出來的正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不可以忘記過去」的規範意識。
筆者走訪了德國的博物館、圖書館、政府文件館、市民團體,通過各種展示和活動等得到了思考「20世紀德國」的機會。如果從100年這個大的歷史節點而言,其核心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德國,筆者參觀了根據當時的資料復建的深達6米的戰壕。這種戰壕是當時地面作戰的代表性事物。在展示會上,筆者還看到了夾著德國皇帝手書筆記的開戰前夜的政府文件。此外,當時市民的信件、宣傳海報等也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看到。
也許是出於公平的視角,同時還可以看到幾十張面部特寫照片,表現了開戰後不久,德國侵略軍虐殺中立國比利時的公民的慘狀。
但是,德國這個國家留給20世紀最深的傷痛,毋庸置疑應該是納粹對猶太人的大規模屠殺。人們一直在思考負面的歷史該如何去正視,又應該怎樣去清算。而德國人的規範意識在這一點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對猶太人的認罪和賠償,或者是建造紀念受害者的建築物。但這樣的戰後德國歷史有時會被理想化,轉而被用於批判日本。説德國能夠誠實面對過去的罪行,而日本不能。
但,日德兩國之間存在可比性嗎?如果日本要向德國學習的話,應該學習哪些方面呢?
德國國際政治安全保障研究所的日本問題專家希爾佩特(Hanns Günther Hilpert)指出了兩國的差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