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研究者個人該如何是好呢?從中村的經歷和話語中似乎可以獲得一些啟示。如果對自己的技術抱有自信,離開大企業自己承擔風險自主創業不失為一個選擇。
 |
中村修二在其目前工作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手持藍色LED(10月7日,聖巴巴拉) |
中村接受《讀賣新聞》採訪時表示,「對於研究人員來説美國有很多自由。只要拼命努力,誰都有機會實現美國夢。但在日本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年齡歧視、性騷擾和健康狀況引起的歧視,在日本無法獲得美國那樣真正的自由。」
這裡所説的自由,當然包括「容易創業」的自由。如果是自己的公司,即使一個人獨享研究成果也不會引起非議。
要想讓日本經濟具有活性,培育眾多高技術水準的創業者顯得至關重要。對於日本政府來説,完善創業環境成為亟待解決的政策課題之一。
還有一點是研究人員的「名譽」和「待遇」。中村對專利訴訟的結果十分不滿,最終選擇遠赴美國。正是在美國中村榮獲了諾貝爾獎這一最高榮譽。
企業內部的研發人員,如果取得了重大技術創新,給予其相應的尊重和充足的研發經費顯得至關重要。包括經濟上的獎勵制度在內,制定能夠激發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工作熱情的制度和培育企業文化是經營者的責任。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西條都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