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北部的常德市。抗戰時期,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常德會戰」。戰爭致使當地眾多百姓死難,人們對於歷史的記憶依然,反日情緒根深蒂固。1981年,《知日》雜誌的總編蘇靜就出生在有著這樣歷史的常德。
|
《知日》雜誌的蘇靜主編 |
「知道日本」
「最好找找別的工作」,蘇靜的父母不知「勸」了他多少次。每到那時,蘇靜就會説,「時代已經變了」。蘇靜是《知日》雜誌的總編。該雜誌現已創刊4年,在中國是知名度較高的有關日本的月刊雜誌。
就像名字一樣,讓讀者「知道日本」是《知日》的創刊理念。《知日》出版過「鐵路」、「武士道」、「漫畫」、「制服」等日本文化、藝術及生活方面等各方面的特刊。以網路銷售為主,每期能發行5萬~10萬份。蘇靜覺得「語言的影響本身就很有趣」,在他的介紹下,「斷捨離」這一日語詞彙在中國成了流行語。
《知日》的編輯部位於北京市中心的一座辦公室。書架上擺滿了日本的漫畫和雜誌。不過,蘇靜沒學過日語。孩童時期「因為書本裏有關中日歷史問題的部分太沉重了,所以從沒想過介紹日本」。上大學後來到北京,第一次讀到村上春樹的小説,並為此著迷。之後不斷接觸日本的電影和小説。在出版社工作後,蘇靜覺得「日本的設計很棒」。
不談政治
渴望了解日本的心情正在催生一種商業模式。蘇靜結識了居住在日本的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兩人一拍即合,決訂製作一本以日本為主題、注重視覺感的雜誌。2011年1月,兩人發行了《知日》。當時,中國人的反日情緒高漲。蘇靜説,對政府間的問題沒興趣。政治和《知日》關心的內容是「不同的宇宙、不同的世界」。
避談一切政治話題,只探究日本的生活和文化奧秘。《知日》大量使用照片。如果是「漫畫」特集,不僅會介紹日本的漫畫,還會深究其歷史、淵源、編輯及製作過程,以及在日本的出版情況等。「渴望了解日本」這一理性好奇心是《知日》的原動力。
當然,對於特別介紹日本,網上經常有批評之聲。在中日關係惡化的背景下,大膽介紹日本一事本身就有可能被人誤解。即便如此,蘇靜認為對於中國年輕人來説,日本的魅力在於工匠的技術等不變的內容,「日本是東西交會的地方」。
在創刊4年後,《知日》得到了認可。但蘇靜稱「並不認為已經取得成功」,「日本的生活方式本身將成為品牌,或許可以建一家能體驗日本生活和氛圍的長期居住型酒店」,蘇靜的夢想正不斷擴大。
理智好奇心的差
「在日本和中國之間,或許存在理性好奇心的差距」,《知日》的資深主筆毛丹青這樣認為。最近,在日本發行了將《知日》譯為日文的摘要版。毛丹青表示,「在中國,了解日本現狀的年輕人正在增加。於此同時,在日本不了解中國現狀的年輕人也在不斷增加。日本的讀者如何看待中國人發行的《知日》?日語版的出版面臨刺激日本年輕人理性好奇心這一巨大挑戰。」
1962年出生的毛丹青稱自己為「衝擊性」的知日一代。他了解日本的契機是,文革後在中國播出的高倉健主演的電影。自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日關係處於蜜月期。再看現在,由於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和歷史認識問題的對立等,進入了可以説最糟糕的關係冷卻時代,現在也很難説實現關係改善的道路已被明確描繪。
今年是戰後70週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準備發表新的首相談話,中國擔心安倍或將修改曆史觀而增加警惕。另一方面,中國將在北京舉行閱兵式,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活動一個接一個。相互的視線都瞄著過去。
任何日本人都無法否認,具備多層次、多樣化聯繫的與鄰國的關係非常重要。對於日本企業來説,僅僅進入中國就能拓展業務的時代已經過去。需要避免過高或過低評價對方,正確認識真實情況。希望戰後70週年能成為這樣的機會。日本的理性好奇心將受到考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 大越匡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