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見面和分別時握手的習慣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希臘的雕刻中出現了握手的形象。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握手」這一相同的漢字。記載後漢(西曆25~220年)歷史的《東觀漢記》中就出現了「握手」的文言。雖然關於握手的起源有各種説法,不過基本被認為是為了表示手中沒有拿武器。
我是一名政治記者,自從經常採訪政治家和外交官開始就感覺他們總是頻繁地與人握手。政治家與人握手是為了推銷自己,拉選票。而外交官是為了給對方以親近感,構築可以坦誠交流的人際關係。
|
(上)3月21日中日韓外長會談(kyodo)
(左下)2014年3月日美韓首腦會談 (yonhap-kyodo)
(左下)2014年11月中日首腦會談 |
3月21日,中日韓三國外長會談在南韓首爾召開。不過,電視上播放的會談開始前的握手場面令我感到不解。
3國代表握手時,通常是三人交叉握手。但是此次則是站在中間的主席國南韓外長尹炳世左手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右手與中國外長王毅相握,而岸田文雄和王毅則沒有握手。王毅與尹炳世握手後馬上轉向媒體的方向,岸田文雄在一瞬間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王毅在會談結束之際與岸田文雄握了手。為何在會談開始前,面對媒體的鏡頭卻未握手呢?
外交相關人士解釋稱,如果與存在歷史問題等摩擦的日本營造過於和諧的氛圍,容易被國內批評「軟弱」,所以才沒有在媒體前握手。雖然對日關係趨於改善,但是這是容易刺激輿論、與內政直接聯繫的敏感問題。不過,以「大國」自居的中國,在這種情況下故意不與日本外相握手難免顯得不夠大氣。
這讓我想起了2014年11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的事。當時很多中國的智囊團向習近平方面建議「雖然同意舉行首腦會談,但是不應該與安倍首相握手」。最終雖然習近平與安倍握了手,但卻始終板著臉。這主要是為了顧及國內的輿論。
中國外交部高官表示:「僅由外交官開展外交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必須關注輿論」。同時稱,目前中國最為擔憂的是安倍首相將於今年夏季發表的戰後70週年談話,「由於過去的戰爭,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有受害者。如果安倍首相拒絕承認‘侵略’和表示道歉,國民在感情上將難以接受」,對日本進行了牽制。
另外,南韓總統朴槿惠則在慰安婦問題上與日本存在分歧。在成為總統之後,首次與安倍首相舉行直接對話是在2013年9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首腦會議上,當時進行了站立交談。實際上,2人曾相互握手,但根據南韓方面的要求,握手的事實沒有對外公開。
2014年3月,在荷蘭舉行日美韓首腦會談一開始合影時,雖然攝影記者等説「請相互握手」,但朴槿惠總統並未同意。在會談結束之後,朴槿惠與安倍進行了握手,不過在照片中可以發現居中斡旋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毫無笑容的站在後方,視線朝著朴槿惠。
經常有觀點稱「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不過,比起外交中國更優先內政,而南韓總統也為了贏得支持率,易於重視內部因素。對於安倍來説,本來屬於內政範疇的歷史認識問題正在成為今年外交的巨大變數。如今,外交和內政的相關性正在加強,並日趨一體化。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佐藤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