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的一個寒風凜冽夜晚,在中國的經濟大都市上海,一位日本男子出現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去哪兒都行,我想買一張國際線路的機票」,男子露出一副走投無路的表情,售票櫃檯的女工作人員為他安排了一張飛往日本的機票。
「錢到帳之前不會放你走」,就在幾小時之前,這位日本男子在上海市郊外的日資縫紉工廠被幾位中國客戶擋住去路。
該工廠進駐上海已有20年,最鼎盛時期擁有200名員工,面向日本的大型服裝企業供應服裝。過去該工廠利用廉價勞動力實現了盈利,不過最近幾年業績迅速惡化。最終淪落到欠客戶錢款的地步。
該縫紉工廠的日本的總部也無力拿出資金。雖然男子當著調解人向客戶道歉,請求延長還款期限,但其仍明顯處於不利形勢。「要想活著回去也許只有跑路了」,知情者如此道。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已經約40年。由於看好中國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和巨大的市場,日本企業從1980年代開始陸續進駐中國。如今在華日企超過了2萬家,雖然不時地受到政治風險的衝擊,但這些企業卻仍不斷在華增加業務網點。
然而,眼下的中國已經難以像過去一樣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就連最近幾年迅速在全球擴大知名度的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小米的增長也踩下了煞車。
在4月底一個週一的早晨,日資電子零部件廠商在北京的辦公室與東京連線召開電視會議。中國營業人員的報告讓日方高管目瞪口呆。原因是小米方面2015年以來第2次要求延期供應零部件。「小米的智慧手機賣不動了」,公司的日方高管沮喪。
在經濟減速的影響逐漸擴大的狀況下,5年來以2倍速度上漲的人工費也對企業構成沉重負擔。而對於日本企業來説,日元貶值也是一股逆風。
企業將從中國市場「撤退」也作為現實的選項之一。據日本經濟産業省2014年7月實施的「企業事業活動基本調查」,2013年度從中國撤退的日資企業當地法人數為205家,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7家。幫助企業推進業務重組的律師賈維恒(44歲)表示,受經濟減速影響,企業在中國當地業務網點的過剩感出現增強。預計今後撤退案件將繼續增多。
 |
在關閉的西鐵城工廠進行清理工作的堆高機(5月30日,廣東省廣州) |
5月30日,進入雨季的廣東廣州市的天空被烏雲籠罩。在日本星辰錶控股2月關閉的手錶零部件工廠,貌似是為了抹去發生在4個月前的事件的記憶,堆高機正將工廠的設備和原料搬離。
「明天將對工廠進行清算」,在臨近2015年春節長假前的2月5日,期待回老家的西鐵城廣州工廠員工的表情為之一變。一千名員工同時接到了解雇通知。
「為什麼在解雇的前一天才通知我們!」
似乎是想儘快壓制住員工的不滿,西鐵城逼迫員工與公司解除雇用合同。「不簽字的話,你們的處境將變得非常難堪」。當天深夜,300名員工接到了來自未曾謀面男性的電話,威脅其儘快簽字。
「日本老闆真可惡!」在關閉的工廠進行善後處理工作的總務負責人劉俊穎先生(化名,40歲)情緒激動的説:「我們被用完拋棄了」。在工廠勤勤懇懇工作了19年的他也突然接到了解雇通知。
在撤退工作完成的1個月後工廠被完全關閉。「我的孩子還在上中學,負擔很重,可已經40多歲的我再要重新找工作可沒那麼容易」,劉俊穎的眼眶濕潤了。
在沿海城市的工廠聚集區,甚至出現了幫助陷入困境的企業解僱員工的「專業戶」。
「我們購買了這家公司的資産。今後我們説了算」,「專業戶」從撤退企業方面以100美元左右的超低價格收購工廠和設備等的機械,幫助企業解決當地政府方面複雜的手續,再通過手續費和出售資産獲取暴利。
「即使花錢也想趕快處理掉高速增長時代留下的遺産」,這些「專業戶」似乎也看透了企業的心思,在背後尋找謀利的良機。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