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條都夫:正如人類具有「品德」和「名望」一樣,一個企業也具有「企業道德」和「企業聲望」。具有企業道德的企業就是非常優秀、得到尊敬的企業,任何人都希望與那家企業做生意和展開合作。另一方面,欠缺企業道德的企業則是以自我為中心、驕傲自滿,如果有可能,誰都不希望與其合作。
 |
大阪市阿倍野區的夏普總部 |
目前夏普的重建陷入迷途,但此前憑藉液晶面板構建一個時代的這家公司為何被逼入困境呢?存在大型投資失敗和管理層「無所作為」等若干原因,但「企業道德的缺失」也應該是原因之一。日本企業都比較有禮貌,具有「不説其他公司壞話」這一不成文的規定,但對於夏普,作為記者的我聽到多位經營者進行了毫不隱晦的批評。
只提要求,不願付出代價
日本工程機械大型企業小松的一位退休人士向記者講述了1990年代的事情。當時,小松生産液晶製造裝置,而最大客戶就是夏普,但夏普提出很多各種要求。主要是通用參數無法滿足需求,要拿出針對夏普的特別性能參數,令小松感到為難。
小松無法忽視最大客戶的要求,投入人員和時間來滿足夏普的要求,但夏普卻不願為此付出任何代價。「就算是衣服,掛在架上的普通成衣和訂製的特殊産品的價格不同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名人士至今仍耿耿於懷。
在這種情況下要怎麼辦呢?為了收回成本,別無他法,只能向包括海外企業在內的其他企業銷售凝結著經驗的液晶製造裝置,以使業務得以維持。如果夏普具有稍微多體諒一下供應商的度量,或許技術外流就會減少了。
此外,日本另一家電子企業也評價稱,「夏普是很難合作的公司」。日立製作所的資深人士曾為試探能否重組表現低迷的液晶業務而拜訪夏普,後來回顧稱夏普「完全是居高臨下的做法,態度極其冷淡」。
如果只是這種程度,或許可以視為「自信的體現」,但夏普對東芝和索尼的做法更加惡劣。
據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撰寫的新書《夏普崩潰》(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10年春季前後起,索尼和東芝的高管開始發出憤怒的聲音,稱「把客戶當成什麼了。那家公司(夏普)絕對不能原諒」。
相比合作夥伴的信任,更重視眼前利益
索尼和東芝簽署了從夏普堺工廠(當時)採購液晶面板的合同,但當時由於上一年日本引進的家電環保積分制度的東風,液晶電視開始變得極為暢銷,於是夏普優先向自身製造的電視供貨,限制了對索尼和東芝的供貨。
相比對其他企業的信義和在行業內的口碑,夏普更重視眼前的銷售額和市佔率。採取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堺工廠失去了重要客戶,在環保積分帶來的特殊需求消失之後,業績陷入惡化,最後只好仰仗鴻海精密工業的出資。
夏普僅僅是案例之一。就算自身處於強勢地位,但如果舉止蠻橫,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遭到報應。「只要對別人溫柔,別人就會對你更溫柔。對別人冷淡,也會被別人冷淡」,這不僅僅是兒童寓言世界裏的道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西條都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