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金堅敏:中國為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其中的政策之一是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此,中國提出大力發展作為創業創新服務平臺的「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儘管「眾創空間」的定義比較模糊,但是該政策措施的出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相配套,因此可以理解「眾創空間」是針對創客或特定初創企業的創業創新服務平臺,「眾創空間」與中國自八十年代政府主導設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其他創業創新服務機構構成中國廣義的産業孵化體系。
|
金堅敏 |
據中國科技部介紹,「目前中國各類眾創空間已經超過2300家,與現有2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46個國家高新區,共同形成完整的創業服務鏈條和良好的創新生態,在孵企業超過10萬家」。
為解決大企業、大學、研究機構與初創企業之間合作不強問題,中國政府又開始鼓勵龍頭骨幹企業圍繞主營業務方向建設「眾創空間」;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建設「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有遍地開花的趨勢。已有國外媒體刊登「孵化器太多創業公司不夠用了」的觀點文章(參照2016年 03月 24日《華爾街日報》)。現實中也常聽到各類「眾創空間」苦於如何從創業創新服務中實行盈利的困擾。
但是,筆者認為中國的「眾創空間」作為一種新興孵化平臺,問題的本質不在數量多少而在於如何提高服務能力及競爭力。創業孵化(Business Incubation)這一組織形式始於美國,之後傳道到歐洲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據全美創業孵化協會NBIA(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ion Association)數據,2010年在全球60個國家設立有7,000多家創業孵化器,其中北美有2,000多家(美國約為1,400多家)、歐洲達1,800多家。而據日本立地中心調查,其設立的孵化器約達200家。從美國的孵化效果來看,據NBIA介紹,經過孵化的企業五年後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達87%、而未孵化的企業存活率為44%。即使在創業孵化不太成功的日本經過孵化的企業五年後存活率達約58%(日本立地中心)高於全社會中小企業的約42%(中小企業白皮書2006年版)。企業孵化功能對企業穩定經營影響相當積極。
從目前中國的市場主體(個人/初創企業)的數量(接近8,000萬家)及新登記數量來看多大大超過主要經濟體。目前中國的開業率(新登記企業數/上年底企業總數)達24%左右,而近幾年美國約為10%、日本約為5%。而且,中國初創企業的存活率低(據報道大學生創業企業五年後的存活率僅為30%,低於全社會企業的約50%)因此,可以説中國存在巨大的專業性初創企業孵化需求。儘管社會也沒有必要過度追求初創企業存活率,但從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來衡量提高創業創新效率需要重視。
筆者自去年初開始訪問了多家分佈在全國各地及在國外設立的「眾創空間」。對這些「眾創空間」對入住創新團隊提供熱心的服務及創新團隊的創業熱情深感欽佩,同時為部分「眾創空間」的「同質化」服務及創業團隊的「重覆創新」傾向感到擔憂。
「眾創空間」等孵化服務平臺與創業團隊是一個相互選擇的市場化博弈過程。孵化服務平臺希望優秀創業團隊入住,而創業團隊有希望入住一個孵化效率高、競爭力強的服務平臺。因此,創業團隊需提高自身創業創新能力的同時,提高「眾創空間」的服務能力及競爭力是提高中國創業創新效率的急需課題。
世界各國的孵化服務平臺提供的孵化服務除了提供辦公空間、高速通訊等環境外,還提供行政服務、創業指導、資金籌措、市場開拓等服務,有時候還會投資入股。從美國、日本在孵化服務的經驗來看,職業化的創業導師(伴隨激勵機制)制度與引入種子基金、天使基金、風險投資基金(VC)尤為重要。因為伴隨激勵機制的導師及各種基金與創業團隊形成一種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機制,從而幫助創業團隊儘快提高商業化能力。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金堅敏 簡歷
日本富士通總研主席研究員,博士(國際經濟法)。1978年就讀於中國浙江大學。85年至91年在中國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工作。92年就讀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97年取得博士學位。98年進入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工作至今。有「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日中關係轉機」、「華人經濟學者看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的主要産業和強勢企業」、「印度和中國比較」、「南韓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網路企業的創新」等出版物/論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