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摩根大通)的大客戶,大通曼哈頓銀行介紹我們認識了開展雛雞事業的美國企業。之後,在大通的介紹下,卜蜂集團又跟美國穀物巨頭——大陸穀物公司在東南亞各地展開了業務合作。
1978 年,中國開始推行對外開放政策。卜蜂集團立即決定與大陸穀物公司一起,在中國經營飼料業務。我自上世紀50 年代後期離開中國後就再也沒回去過。60 年代至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捲整個中國,華人華僑也無法返回家鄉。
1979 年底,我在闊別中國20多年後,踏上了赴中國的旅程。我同美國大陸穀物公司的高管們一起,坐飛機從香港飛到廣州。這次的逗留時間很短,上午洽談結束後,傍晚我就趕回了香港。上世紀50 年代,我在廣州讀過一年中學,當時的廣州作為中國南方的中心城市發展繁榮,曾吸引很多香港人。
 |
一直和我在汕頭上小學時的陳老師(中間)有交往 |
重返廣州,映入我眼簾的卻是一片蕭瑟景象。文革期間,寺廟等歷史文物也遭到了破壞。廣州已沒有了當年繁榮的影子。
見到這幅衰敗景象,有意投資的企業或許也會打退堂鼓,但是我沒有退卻,覺得「這是機會」。在美國和日本等經濟已開發國家,企業能夠發展的空間很小。文革後的中國一窮二白,我們可以從頭開發,於是我決定投資。
回到中國,我忍不住想去汕頭,探望小學時的班主任陳詩馥老師。文革時期,中國同外國的郵件往來被禁止,我也不知道陳老師的近況如何。
借第2次去廣州洽談的機會,我往汕頭打了電話,得知陳老師還在汕頭,我即刻決定去看望恩師。陳老師親自到汕頭機場接了我,當年不滿30歲的老師已是年近60歲的老人。「陳老師,您一點都沒老,我一眼就認出您來了。」再見陳老師,我非常激動。儘管陳老師臉上仍掛著和過去一樣的笑容,她在文革中卻嘗盡了辛酸。那個時代,教師會被視為反動派。
陳老師的丈夫是一名中學教師,國民黨執政時期曾擔任過地方議員,文革期間因這個歷史污點鋃鐺入獄。文革後,陳老師一家的生活也沒能回復原來的狀態,一家3 口擠在一間六七平米的小房間裏生活。
見到陳老師後,我本想給陳老師買套獨門小院,但喜歡簡樸的陳老師不肯。我只好讓陳老師先住到我上小學時住過的自家老房子。汕頭建大樓後,我給陳老師買了套新公寓讓陳老師搬了進去。
每次到汕頭,我都會去探望陳老師。陳老師今年雖已93 歲高齡,身子骨卻依然硬朗。丈夫和兒子過世後,陳老師的生活變得有些寂寞,小學時的同學們就經常去陳老師家照顧陳老師的生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