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策」是中日競爭的分水嶺
2017/04/28
100天意味著什麼呢?其中一種説法是,在於3個月後7月上旬在德國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首腦會議(G20峰會),中美兩國首腦都很可能出席,將圍繞這一舞臺展開博弈。
中美雙方對「百日計劃」的解釋也有所不同。美方認為百日計劃是消除雙邊不均衡的框架。而中國在首腦會談過去5天後才終於承認存在推動經濟合作的百日計劃。中方對於百日計劃給出的解釋是中美將在外交安全、全面經濟、執法及網路安全、社會和人文4個領域舉行對話。
經濟磋商是核心。SMBC日興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家肖敏捷認為,中國在1月17日發佈的《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將成為一個候補。政策的核心內容是放寬服務業、尤其是金融相關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促使外資企業公平參加政府採購招標等。
此外,美國政府還敦促中國解除禁運美國産牛肉。隨著中國人飲食生活水準的提高,牛肉的消費需求增加。包括擴大牛肉進口以及服務業等領域,中國已經有了一些能夠顯示「成果」的籌碼。
而在發生過日美貿易摩擦的半導體和汽車等領域,日本已經通過多次的日美全面磋商不斷加大了市場的開放程度。日本真心不希望被美國與自由化進展緩慢的中國相提並論。
但是,無法消除19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思維的川普、國會相關人士和業內人士很可能認為,日本的應對速度比中國慢。
在這種局面下,日本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呢?
首先日本要考慮的是不要與中國站在同水準的討論平臺上。中國通過雙邊框架對美國的貿易政策調整仍然有很大餘地。從美國的角度來看,與摸不透的非同盟國中國相比,在對待日本和德國等同盟國時提出的要求反而會更加嚴厲。
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是,在面臨緊迫的朝鮮局勢時,中國在安保和貿易問題上正在與美國「做交易」。對日本來説,這是不可能的。
第二重要的是,在與美國進行對話的同時,日本應該與其他地區建立多邊合作框架,以提高對美國的談判能力。日本與歐盟之間遲遲未能就經濟合作協定(EPA)達成基本一致,如果能夠達成一致,或許能成為日本的有力武器。
此外,無論是在個別品類的關稅還是貿易與投資規則方面,向美國展示雙邊主義未必有利的「間接證據」也是一個好辦法。
可以想像,受低支持率困擾的川普政府希望在貿易領域獲得更多的具體成果。引導美國將日美經濟對話當成談判平臺的可能性應該在逐漸變大。
日本所處的位置將受到考驗。是對美國採取是非分明的態度,捍衛此前建立起來的自由貿易秩序?亦或是加入日美雙邊博弈,留下委屈的讓步案例?日本的選擇會給世界帶來影響。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菅野幹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