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歷書——李文祥(4)不喜歡學習,好奇心旺盛
2021/07/06
![]() |
1945年8月作為泰國同盟國的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對泰國來説,戰爭也結束了。我的家族時隔約2年從疏散地返回曼谷的自己家。
過了不久,我開始在家附近的松瓦路一所名為「培英學校」的中文小學上學。當時的我有些瘦小,還討厭學習。當時的教育以填鴨式的背誦為主,這令我感到非常痛苦。與順利升班的2個兄長不同,我還留過級。重視教育的母親非常擔心。
父親説「我自己教文祥」,開始從各方面教我做生意。15歲時進入蘇泰寺(Wat Suthat)舊制中學,放學後就去父親經營的雜貨店「協成昌」幫忙幹活。
但是,並非小時候就打算做生意。在朋友之間,商務人士、士兵和警察是將來想從事的熱門職業。我當時是從事什麼工作都可以,總之就想做第一,或者最大,或者最早,憧憬變得與其他人有所不同。
我雖然不擅長學習,但好奇心旺盛,是一個非常專注的孩子。想知道手錶是如何轉的,曾經把手錶拆解為細小的零部件,再重新組裝,還能像原來一樣動。
![]() |
15歲,上中學的我 |
我還喜歡拍照。與拍照相比,更加熱衷於沖洗。悶在自家的暗室中,配製化學試劑,在切成適當大小的印相紙上沖洗底片。這個過程非常有趣。當時的相機是高端産品,擁有相機的人很少。一般情況是老百姓自己買軟片,向別人借相機拍照片。我被朋友和附近的人拜託,經常接受沖洗照片的工作。
我身高1米83,不知是否因為父親和哥哥也身材高大,我從15歲前後開始迅速長高。與現在相比,當時泰國身材矮小的人很多,我經常讓人感到吃驚。在學校和朋友一起打籃球,也常常在籃下大顯身手。
説句題外話,在就讀培英學校時,有一個叫曾漢坤的同學。長大後成為暹羅京都銀行(Siam City Ban)的行長,1990年代後半期擔任了泰國商業部長。在擔任銀行行長期間,父親邀請他吃飯,我也曾一同出席。在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我們是同窗。「啊,那個時候」,回憶彼此的過去,對偶然的重逢感到喜悅。
曾漢坤的弟弟曾漢光(頌吉·乍都斯披塔)是行銷理論的權威。在留學的美國西北大學師從被譽為「現代行銷學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教授,還發表了合著。科特勒教授在2013年連載的《自傳》中,作為卓越的弟子之一列舉了他的名字。從美國回到泰國後,他作為協成昌集團的獨立董事,對業務整體提供建議。
曾漢光在2001~2006年和2015~2020年2次、總計10年擔任泰國副總理,全面負責經濟政策,成為吸引海外投資的旗手,在進入泰國的日本企業之間應該很有名。2020年7月卸任副總理之後,我邀請他出任了集團控股公司的董事長。
雖然想説這是由於同學曾漢坤的關係,但實際上與曾漢坤的重逢和邀請曾漢光完全沒有關係,但也深切感受到緣分的不可思議。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