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了,還要忍受疫情多久?
2022/01/04
矢野壽彥:2022年,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真的會結束嗎?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出現之後,這種可能性無限降低為零。目前已經很清楚,對於遏制疫情來説,疫苗並非萬能。在全球局部地區反覆發生大流行的情況短時間內仍會持續。任何國家都需要根據本國的感染情況,在防控措施上分別踩下油門和煞車,這樣的抗疫鬥爭可能會被迫持續數年。
![]() |
在英國倫敦的一家醫院排隊等候接種疫苗的市民(12月13日,Getty-Kyodo) |
獲得「群體免疫」的理想受挫
在開發階段,新冠疫苗被證實不僅能夠預防發病和重症化,而且具備預防感染的效果。只要廣泛接種,大流行應該就會在各國「減輕」,最後在全球「平息」。但是,具備免疫逃避能力的奧密克戎毒株出現之後,社會獲得「群體免疫」的理想被輕易打破了。此前有國家提出了「與新冠共存」措施,即警惕疫情擴大並使經濟和社會活動恢復到疫情前水準,這一措施正在被迫修正軌道。
以2021年11月南非發現奧密克戎病例為開端,可以説全球從新冠疫情轉成了奧密克戎疫情。截止目前,有很多專家認為,病毒的致病性會降低,重症化情況也會減少,但病毒依然是新冠傳染病的病原體,肺炎等導致死亡的風險不會變成零。
奧密克戎病毒的麻煩之處在於疫情一旦開始擴大,感染人數就會呈指數倍增。即使致病性降低,如果感染人數迅速增多,那麼將以老年人為中心增加重症化風險。醫療機構也會瞬間陷入資源緊張的狀態。
觀察感染速度的指標之一是「倍增時間」。指的是從開始流行到累計感染人數倍增所需要的時間(天數)。12月22日,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西浦博在厚生勞動省諮詢委員會會議上介紹了奧密克戎疫情快速擴大的南非、英國、丹麥的倍增時間。資料顯示,倍增時間大約為2~3天,發生了稱為「Overshoot」的爆發性傳播。
![]() |
成田機場國際航線到達大廳人影稀疏(11月28日) |
回顧這2年,新冠大流行席捲全球。疫情從中國武漢開始爆發(聚集性感染)。隨後蔓延到歐洲,又傳向美國和巴西。在發現德爾塔變異毒株的印度,2021年5月日均感染40萬人,感染人數空前擴大,導致死亡人數猛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