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濱口龍介導演走向奧斯卡的旅程

濱口龍介導演走向奧斯卡的旅程

2022/04/02

PRINT

      古賀重樹:在第94屆奧斯卡頒獎禮上,《COAD(健聽女孩)》獲得最佳影片獎,而日本導演濱口龍介執導的《駕駛我的車》摘得最佳國際影片獎。與濱口龍介導演有過接觸的我回顧了他這10年走過的旅程。

          

獲得最佳國際影片獎的濱口龍介導演(3月27日拍攝於美國好萊塢)

      

      我第一次與濱口龍介導演交流是在11年前的2011年11月。當時是在仙台的工作現場通了電話。因為正值日本導演相米慎二去世10週年,想採訪一下32歲的新進導演。濱口在電話裏一開始便説「其實最初我也沒搞清楚」,隨後才熱情洋溢地説起後來的發現。

 

      「相米在拍攝身體和物體的時候,一直設法拍攝其內在的某些東西」,這一點與影響濱口的美國獨立電影之父約翰·卡薩維茨相通,這或許就是199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電影丟失的東西。而且,這也與自身的問題意識息息相關,那就是 「如何才能拍攝到靠自己意志自由行動的人?」

      

 電影《駕駛我的車》中的一個場面

  

      濱口在仙台是因為他在拍攝同一年發生的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紀錄片。從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研究所)映像研究科畢業的濱口跟同門的酒井耕一起去了日本東北地區。他們拿出的成果就是《海浪之音》、《海浪之聲》、《講故事人》的三部曲。

 

      電影中,他拍攝的都是父母和孩子或者朋友等兩個災民面對面相互傾聽、相互談論地震和生活的畫面。電影幾乎沒有拍攝淒涼的災區風景。而是一味地尋找講故事的身軀和面孔。

 

      2013年10月,我在日本山形遇到濱口時,他説「希望將在有表演性的、有儀式感的空間説話的人拍得具有魅力」。他專門設定了這種場景並開啟錄影機,讓演員獲得可以説出意想不到的話的體驗。濱口説「我確信如果有人真摯地想傾聽,説話的人就會生動自由地説話」。

    

      在日本東北地區住了2年之後,濱口搬到了神戶。他嘗試與聚在學習班裏的非職業演員們一起拍電影。2015年11月,在大阪的咖啡館,濱口説「只要花時間,就可以製作齣電影。即使不在人力、物資、資金聚集的東京也可以拍。反而,去東京以外的地方,對我來説很重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0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0
投票總數: 0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