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中日之間的“鐵橋”需要抗震加固

中日之間的“鐵橋”需要抗震加固

2023/11/02

PRINT

中日深度觀察
1978年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

      藤井彰夫:20年前的2003年9月,日本經濟新聞啟動了主題為“日元與人民幣”的頭版連載策劃。2001年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以10%以上的年率持續實現高速增長,便宜的中國産品流入日本,認為這是“輸出通縮”的中國威脅論開始出現。筆者當時負責這一策劃,如今重新閱讀連載後,感到有幾個點頗有意思。

 

      連載第一篇文章的標題是《中國迎來“廣場協議”之日》。這篇文章暗示在美國對中國誘導人民幣貶值提高警惕的情況下,中國可能會面對類似于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的局面,當時日美摩擦加劇,簽訂了要求日元大幅升值的1985年《廣場協議》。這篇文章把中國的經濟崛起定位於“融入世界經濟的考驗”。

 

      在歷時近一年的連載中,包括期待中國遊客到日本泡溫泉和遊覽富士山的日本地方城市、給日企陷入向中國投資一邊倒情況敲響警鐘的《中國,+1的勸告》等內容,中國經濟之後的發展狀況似乎也印證了這些。

 

     記得當時讀者的反應存在很大分歧。一種意見是基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會持久的“中國崩潰論”提出批評;另一種意見是認為中國的崛起會給日本帶來好處,不應該煽動“中國威脅”。

 

      如今回過頭來想一想,覺得這一策劃忽略了兩點。其中之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之快。連載期間以200名中日企業人士為對象實施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人預測當時只有日本四分之一的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將在2020年趕上或者超過日本。中國崩潰論者也對這一結果提出了批評。但實際上也有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中日GDP在2010年就發生了逆轉,比預測的時間提前了10年。

 

圖上為1978年簽署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圖中為2023年的東京-北京論壇,圖下是日本經濟新聞2003年9月8日早報頭版有關中國的連載

 

      忽略的另一點是軍事大國化。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擴充了軍備,加強了在南海和東海等海域的活動,這給周邊國家帶來了安全保障上的威脅。那次的連載策劃並沒有預想到中國會像現在這樣實現軍事大國化、強權化。

 

      美國採取了只要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就會遲早實現民主化的“接觸政策”,也是“誤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的未來都很難預測。

 

      20年時間過去了,全球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美矛盾日益尖銳,被稱為新冷戰。10月中旬,中國邀請因進攻烏克蘭而受到譴責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展現出了合作態度。由於伊斯蘭組織哈馬斯襲擊以色列,戰火從歐洲蔓延到了中東。

 

      在這種背景下,中日有識之士10月19日~20日在北京召開了“東京-北京論壇”。這是即使在新冠疫情下也堅持線上舉辦,連續19年沒有中斷的中日交流會議。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4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9
投票總數: 23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