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政府政策特點,恐怕「陽光政策」再合適不過了。李克強總理3月5日在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稱「打造陽光財政,讓群眾看明白、能監督」。爭取提高預算的規範性和效率。陽光政策的意思是像陽光普照一般提高政策的透明性。
陽光政策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李克強強調2013年中央國家機關「三公」經費減少35%。三公經費指的是海外出差、公務接待和公車相關經費。作為今年的課題,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各級政府預算和決算都要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要逐步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顯示出今後將繼續堅持方針。
陽光政策始於習近平政府執政後的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在8個領域要求公務員厲行節約的《八項規定》,例如嚴格管理公費出差和嚴禁公款吃喝等。一開始是為了展現剛剛上台的新政權的姿態。不過之後節儉令變得愈發嚴厲。
經濟也受到了影響。中國非官方的研究所統計顯示,2011年通過非正規途徑獲得的灰色收入在國內生産總值(GDP)中所佔比重達12%。雖然無法確認這一數值是否準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灰色收入已膨脹至左右經濟的規模。節儉令重擊了這一不透明的經濟結構。
「今年春節購物券消費減少至2年前的一半」,日系超市的一位當地法人高管這樣表示。過去送禮都是直接送物品,由於太惹眼不少人改為送購物券。受節儉令影響,購物券消費也遇冷。
在胡錦濤執政的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不過在此過程中不透明的經濟也隨之膨脹。其象徵就是挪用公款和收賄的黨和政府官員的「灰色消費」。
另一個問題是金融行業,個人和企業的資金通過被稱為「影子銀行」的銀行之外的途徑流入地方的投資業務。但這些業務的盈利狀況堪憂,對地方政府的財政和金融投下了陰影。
因此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通過當局監管使民間非正規的資金交易合法化成為課題。當地媒體稱這些舉措也是「陽光化」的表現。配合消滅灰色消費,如果上述舉措順利實施,則有望提高經濟效率,為經濟穩定增長開闢軟著陸之路。
不過這只是樂觀的假設。中國經濟已膨脹至政府無法隨心所欲調控的規模。稍微應對不當,不僅是中國,還將動搖全球經濟。
中國政府最近還下達了要求政府機關簡化食堂菜譜的通知。官方媒體大力追蹤曝光大吃大喝的官員。瑞穗銀行(中國)的主任研究員細川美惠子指出「反腐政策已發展成大眾運動」。儘管百姓的消費依然堅挺,不過仍需注意陽光政策是否存在使經濟遇冷的風險。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