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9月25日中國總理周恩來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會談,左側是日本外長大平正芳(kyodo) |
如果是這種情況,周恩來很可能自己覺得中國的主張站不住腳。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中,實現事實上的擱置狀態可以説是周恩來的外交成果。另一方面,日本也沒有積極致力於領土主權問題的解決。當時,已成為「最大的戰後處理案件」(栗山)的對華關係的發展才是最優先課題。
在談判中被視為重要焦點的是如何處理台灣和日本的關係?如何進行賠償等問題。這給人的印象是,雙方依靠智慧或作出大膽決斷克服了難題。
其後的中日關係至少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可以説實現了飛躍發展。田中和周恩來的功績的確非常巨大。不過,當時就有觀點指出,由於雙方都急於實現邦交的正常化,或許缺少了冷靜看清相互實際情況的從容。
擔任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第一任北京支局長的鮫島敬治曾在中日邦交正常化次日的報上寫道,「能夠感覺到,有關日中關係史的理解方式存在短時間內無法彌合的巨大鴻溝」。
因此,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需要努力冷靜地以歷史為重點加深相互的理解。而令人遺憾的是,鮫島的警告至今仍切中要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