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向周圍人士表示,「外交是實現國家利益的工具。友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認為長遠來看符合國家利益,即使短期內關係出現惡化也別無選擇」。安倍堅持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決不讓步的立場,堅定的信念和國家利益觀橫亙在現實主義外交面前。
一觸即發的危險
 |
安倍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保會議(kyodo) |
但是,安倍思想中對國家利益的追求,蘊含著不僅限於「暫時性關係惡化」的危險。此外,堅持推進自己的外交理念,有可能出乎意料地引發意想不到的對立。
5月24日,中國戰機對飛行于東海公海上空的日本自衛隊飛機進行了異常接近。同一天晚間,接到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電話彙報的安倍發出指示稱,「希望繼續採取積極態勢」。而在同月28日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安倍稱,「這是有可能導致偶發性事故的極其危險的行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反駁稱:「日方置這些(中俄演習空域的)通告于不顧,派偵察機闖入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對中俄的聯合海上演習進行偵察和干擾」。中國執政層相比外交更加重視內政和軍事。東海有可能發生一觸即發的事態的現實浮出水面。
5月30日晚間,在新加坡。「試圖不斷積累既成事實、以鞏固現狀變化的行動必須成為遭受強烈譴責的對象」,作為日本首相首次出席亞洲安全峰會的安倍在主題演講中,針對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圈和南海發生的衝突批評了中國。而在南海的領土主權爭端中,安倍也表示支援與中國存在對立的越南和菲律賓,加強了對中國的牽制。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首腦會議將於11月在北京舉行。安倍希望借此機會舉行中日首腦會談,但中國外交部高官表示這樣下去非常困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領導層中似乎是擴大兩國經濟、地方和民間交流,但同時卻拒絕理睬安倍。目前仍然看不到安倍和習近平相互試探的妥協點、以及旨在走向妥協點的相互溝通的橋樑……
(全文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佐藤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