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調到海外工作我可接受不了。要是在日本國內,什麼地方都能去」
日本的年輕人被認為「趨於內向「,不希望去海外留學的學生似乎正在逐年增加,即使成為社會人,情況似乎也如出一轍。無論是海外留學還是海外赴任,似乎都想要盡可能地躲開。
這是什麼原因呢?認真思考可以發現下面的原因:
日本儘管經濟增長有些停滯,但在日本的生活仍然比較舒適。動畫和遊戲都能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的內容,以健康的「和食」為中心的飲食生活也難以割捨。從出生的時候開始就使用溫水沖洗馬桶,沒有溫水沖洗馬桶就難以生活……,不管是否有人這樣説,但想要離開狀態安逸的日本、去挑戰未知世界的勇氣正在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在不久之前、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日本的公司職員卻完全不同。到海外赴任毫無疑問是「憧憬」。
日本上下班高峰時間的擁堵在世界上惡名昭彰。與煮餃子相比,其擁擠程度達到數倍,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們都想,
—— 啊,如果能到海外,過上住處靠近工作單位的生活,那該多幸福啊。
對於公司內部複雜奇怪的人際關係、以及日本特有的「NEMAWASHI(事先疏通)」、「絕對服從」這些企業文化,開始感到厭惡時,人們會想,
—— 啊,真希望能到海外,在新的環境裏盡情地工作。
此外,在同樣世界聞名的「兔子窩」——狹小的日本人住宅中,丈夫由於工作每天很晚回家。不得不一個人照顧孩子的妻子的內心逐漸變得不穩定。在這樣的時候,人們會想,
—— 啊,真希望能到海外,住上稍微大一點的房子,節假日和家人到名勝古跡去旅遊,就這樣回歸家庭。
當時,到海外赴任簡直像去天堂。
像這樣公司職員曾經憧憬的到海外赴任一直在不斷遭到疏遠,這可能是因為日本人的生活水準已經提高,或許還因為海外赴任本身已經變得「普通」,而且眾多經歷過海外赴任的人所説的「海外日本人社會的憂鬱」已被廣為人知。
在工作中,商業文化衝擊在所難免。如果在工作中成功跨越商業文化的差異,應該相應地産生成就感,那絕對是有意義的。
而問題是為了回歸家庭、修復夫妻彼此關係而選擇到海外赴任時,妻子們的精神壓力卻不斷累積。
我以前曾為採訪海外赴任人員的妻子們而在世界各地奔波,在「表面上令人羨慕的海外派駐人員妻子的生活」背後,我目睹了明顯的辛勞的存在。
所謂海外派駐人員妻子的生活,本應是「住在寬敞的房子裏,雇著傭人,品嚐著廚師做的飯菜,享受著赴任目的地的文化,丈夫在回國後的升遷得到保證」。但是,現實卻無論如何不會這樣美妙。
首先是日常生活。
最近的海外赴任不僅僅是去紐約、洛杉磯、倫敦、巴黎、上海和香港。很有可能突然被要求到學生時代在地理課上都沒學過的國家赴任。
在這樣的國家,單單買東西一件事就困難重重。
「這種蔬菜是什麼?」、「這種肉,論分量賣?單位是什麼?」、「這種調味料,如何使用才好?」、「沒有收款臺,怎麼才能購買商品呢?」
都是讓妻子們感到頭疼的事情……,啊,真懷念日本的超市。
在日本生活時,不可能雇傭人。可對日本人的妻子們來説,傭人出乎意料構成了壓力。
「一眼看不住,就用廚房用的海綿清洗浴缸」、「自○○點起,傭人就要來,必須提前化粧」、「由於傭人要來,就要提前簡單清掃一下房間」
都是讓妻子們感到頭疼的事情……,啊,真懷念在日本家可以放鬆的生活。
此外,最大的問題是海外派駐人員妻子們的人際關係。
與丈夫上司夫人的人際關係、與更早赴任的夫人們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的成敗將決定妻子們的赴任生活將成為天堂抑或是地獄。
在我以前曾採訪過的國家,曾得到機會參加某個企業的妻子們的品茶會。品茶會的會場是這家企業支店長的住宅,而東道主則是支店長夫人。參加品茶會的妻子們都攜帶了親手製作的糕點等。(我由於不會製作糕點,在當時是沒有參加資格的)在這裡的會話,似乎「對丈夫的升遷産生影響」,快樂的品茶會也一直充滿緊張氣氛。
這些「海外派駐人員妻子的故事」很多都讓人捧腹大笑,今後將再尋找機會詳細加以介紹(笑)。
令人關注的是在中國的赴任生活。日本人如何看待在中國的赴任生活呢?我的朋友、一家大型知名媒體的高級記者這樣告訴我,
丈夫們在商業文化完全不同的環境裏工作,每日都生活在地獄中。
妻子們則住在比日本更大的房子裏,還享受著清掃、幫忙照看孩子服務,每日都生活在天堂裏。
而對於孩子們來説,不管是動畫還是遊戲,雖然在中國看到的時間都比日本晚,但大部分都能看到。還能享受差不多的娛樂,因此舒適程度適中,每天都生活在「中國」?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