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遠離喝酒聚會」也是現代年輕人的一個特徵。
日本人從過去開始,就通過「一起喝一杯」來構建人際關係。但是,最近的年輕人似乎拒絕這種人際關係的構築方式。我認識的一位青年曾持續被迫陪同上司,甚至被拉去參加二次聚會、三次聚會,最後認為「很難繼續在這裡工作」,於是離開了公司。據某網站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討厭喝酒聚會的年輕人佔整體的56%。
此外,「遠離電影院」的情況也非常明顯。過去支撐電影産業的是年輕人。節假日和朋友去的是電影院、第一次約會的地點也是電影院,在大學上課間隙去的還是電影院,去電影院不但是一種娛樂,同時還可以培養情緒、增長知識、還有助於消除壓力。但是,隨著家庭影院功能不斷發展,表示「希望避免特意去人多的地方,而是想在家舒服地觀看電影」的年輕人出現了增加。
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在世界範圍內也屈指可數,但「家庭影院更加舒適」這種現象今後在中國或許也將增加。
年輕人「遠離名牌」在亞洲或許也是從日本拉開序幕。對歐美的年輕人來説,穿「合乎自己身份的服裝」已成為習慣。似乎認為奢侈品牌「不適合年輕的自己」,但過去的日本則有所不同。當時即使每日吃桶裝泡麵,也要攢錢到香港和新加坡購買奢侈品牌。
快速時尚搭配名牌、身穿牛仔褲卻拿著名牌包等「一點豪華主義」(只在某些感興趣的方面不惜鉅資追求豪華),在最近的年輕人看來也有些「土氣」。
一位女大學生表示,「例如買一個錢包,雖然是塑膠材質,但只要是奢侈品牌,就需要近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000元)。我感覺這很奇怪。日本有很多品質更好、而且價格適中的東西」
我認為大概這也是中國將會出現的想法。年輕人非常聰明。
日本流行「年輕人遠離○○」。既有社會不希望年輕人遠離的事物,也存在遠離 屬於理所當然的事物,在這種情況下,卻有一件事尤其讓人感覺「這不可以!」。
那就是「年輕人遠離説話」。
對於並非年輕人的我來説,這也是目前最大的煩惱。越是忙碌,越是一個勁兒對著個人電腦敲打鍵盤。有時猛然注意到,一天中沒有和任何人講話。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固然便利,但人們無疑正在遠離説話,這也是事實。
人類遠離説話、失去語言——這是最讓人害怕的「遠離」。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