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我此前到北京、上海和湖南省進行了為期約2周的採訪旅行。這是時隔約半年再次去北京和上海。我每次去採訪,都會關注街頭的變化、人們的消費動向和行為舉止等,但這次幾乎沒有感覺到與上次有什麼差異。
這或許就是「新常態」。表面看起來並沒有明顯改變,但中國的內在細微之處正在逐漸改善,我發現了很多中國社會的積極跡象。
首先,行為舉止正在改善。半年前就已強烈感受到,而此次也不例外。
在北京和上海,在乘坐地鐵的扶梯時,開始非常徹底地做到了單側通行。此外,駕駛汽車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粗暴,就算是乘坐計程車,令人害怕的情況也已基本消失。司機的態度偶爾會有不好的時候,但其中也有和藹可親的司機。
尤其是從汽車後部的後備箱取出行李箱的時候,如果是在以前,會有司機感到不耐煩,動作粗暴,會讓人擔憂行李箱可能被弄壞,但最近變得非常有禮貌。
此外,在餐廳、百貨店和酒店,服務人員都很好地學會了經常道歉。我住宿的並非高級酒店,但酒店的員工非常親切,而且會説英語。這些「積極跡象」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這歸根到底屬於個人感想,不知道每天在當地生活的中國人是否也有相同的感覺。或許身在其中的人並未注意到,但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的文明禮貌出現了明顯提高,人們正在變得親切。
不僅限於中國民眾。設施(硬體)也在逐漸完善。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中國的洗手間正在逐漸變乾凈。雖然對不起中國人,但在日本,過去曾用「你好洗手間」這個含義不太好的説法來形容中國的洗手間。
洗手間和洗手間之間沒有隔板,能完全看到旁邊的人,旁邊經常打招呼説「你好」,「你好洗手間」由此得名。作為諷刺中國洗手間的説法,很多日本人帶著惡意使用(最近到中國的年輕日本人不知道這個説法。只有40多歲、20多年前到過中國的人才知道這個説法)。
此外,中國洗手間還有很多問題,例如很多人不沖洗洗手間的污物、馬桶座很髒、雖然是抽水馬桶但卻沒有水(或無法沖水)、廁所門無法鎖上、沒有洗手的自來水等,對於日本人來説,中國的洗手間曾經是非常令人頭疼的存在。
非常多的日本人(尤其是女性)會説,雖然喜歡中國,但受不了中國的洗手間。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明顯改善。1年前,公共設施和百貨店不提供衛生紙,但最近衛生紙的提供竟然達到非常高的概率。非但如此,甚至提供用來擦手的紙。與日本不同,衛生紙不扔進馬桶,而是扔進垃圾箱,這種習慣沒有改變,但如果沖水設備的功能得到提高,肯定會發生變化。
此外,盥洗池能正常供水的情況出現了增加,因此能安心洗手。在日本,這是理所當然的,而這種情況在中國也在不斷浸透。
在供水變正常之後,中國女性也養成了洗手的習慣(在過去沒有水的時候,很多女性在不洗手的情況下離開洗手間)。
此外,盥洗池也變得乾淨,因此可以在洗手間拿出包重新化粧或梳理頭髮。也就是説,能夠安心在洗手間度過一段時間。
在1年前的中國洗手間,這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對此我深受感動。
我出生於昭和40年代後半段。在我小時候,日本也曾存在並非沖水的洗手間,但後來很快消失,洗手間逐漸變得乾淨。
如今每次來到中國,都實際感受到這種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並對此感到高興。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