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我7月赴湖南省採訪。雖然曾去過中國各地,但去湖南省還是第一次。僅僅知道那裏氣候炎熱、愛吃辛辣菜餚、是毛澤東和胡耀邦的故鄉。
通過熟人的介紹,我訪問了一所很小的專業學校,在那裏度過了數天時間。與其説是採訪,不如説希望以旅遊者的身份,與湖南省的學生們進行交流。
於是,我借用了女生宿舍的一個房間,與女學生們一起就餐,一起聊天。
女學生們的年齡自16歲到20歲左右。既有初中畢業後入學的學生,也有高中畢業後來此的學生,因此存在年齡差。問到出身地,基本所有人都來自湖南省內的農村。
一名學生説,回家要先後乘坐客車和高鐵,需要3個小時,而另一名學生則説回家坐客車,需要4個小時。但是,需要4小時的女孩子的母親在同一個城市當住宿保姆,每週能和母親見一次面。其他學生如果沒有暑假和寒假等長假,就很難回家探親。
有一個負責女學生負責照顧我。這個學生非常認真,而且成績優秀,老師指派她照顧我,陪在我的身邊。她20歲。高中畢業後進入這所學校,剛結束2年的學習。雖然今後必須就業,但仍未找到工作單位,只好在學校附近的餐館打工。
我每天早上和她一起吃早飯。在前天晚上2個人決定的時間,她會準時來敲我房間的門。一分鐘都不會差,讓我非常欽佩。
早餐一般為蒸饅頭、燒賣和餃子等,都是1個1元錢或不到1元錢。每天換著樣吃各種東西,2人加在一起還不到5元錢。在我要付錢時,她總是加以阻止,説「我來付吧」,無論如何都不讓我付帳。我曾多次説,她還是學生,不能讓她付錢,但她總是説,「中島女士是客人」。作為報答,每人至少15元以上的午餐和晚餐就由我來付錢。
我覺得,站在她的角度來看,或許會希望至少便宜的飯食由自己來付錢。
我逐漸了解了她的成長經歷。她的父母親都是在廣東省打工的農民工。年齡40多歲。她還有姐姐和弟弟。自從懂事的時候起,父母親就在廣東省生活,因此在5歲之前,即使看到父母的臉,她也不知道是誰。是所謂的「留守兒童」。
她從6歲的時候起,學會了自己一個人洗衣服和做飯。她將這樣艱苦的成長經歷也樂觀地講給我聽,這種樣子惹人憐愛,有時我幾乎流出淚水,但她告訴我,「我家比以前富裕多了。因此,我現在才能這樣上學。我很幸運」。父母親沒有智慧手機,不能用微信聊天,因此她每週打1次電話。
在我和她之間,有一件事兒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在一起前往毛澤東的家鄉旅遊的時候。那裏有毛澤東的銅像和紀念塔等價格昂貴的紀念品出售,其中還有玩具金牌。2塊只要5元錢,而且還幫顧客用機器刻上姓名和日期。
她拿起這個,説想要送給我1塊。我反覆説不要,她還是讓店裏的人在1塊上刻上我的姓名,在另1塊上刻上弟弟的姓名。
我問她,「怎麼沒有你自己的?我買給你吧」,她卻説不要,使勁兒搖頭。
「我能來這裡旅遊,就感到非常幸福了。我以前從來沒有旅遊過。多虧了中島女士。但是,弟弟還沒有機會來這裡,所以我把這個金牌當禮物」。
我在北京和上海講述這件事的時候,很多朋友都發出了感嘆之聲,説「在這個女孩子的身上,保留著中國人傳統中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東西」。
如今,我在相隔遙遠的東京的辦公桌上,擺放著那塊金牌,因此時而想起她的音容笑貌。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