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眾所週知,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一有什麼事,就經常被批評為「與國際化相去甚遠」,但惟獨在吃的方面有所不同。世界各地的餐廳都在日本開設了分店,這一點自不必説(在東京,有白俄羅斯餐館、不丹餐館、突尼西亞餐館、以色列餐館、巴勒斯坦餐館),就算是在普通家庭的晚餐功能表上,每天也都有各國菜餚亮相,與其他國家的餐桌相比,無疑更加國際化。
如果觀察日本人「今天晚餐想吃的菜餚」等排行榜,會發現這猶如菜餚的萬國博覽會。
首先是咖哩飯。在「想吃的菜」、「喜歡的晚餐」等之中,咖哩飯必定入選,這是將原來的印度菜餚改為日本風味而形成的。
成年人和兒童都非常喜歡的牛肉餅是誕生於德國的美國食品。在日本,是西餐店的固定食品,在家庭中也大受歡迎。而「日式牛肉餅」則是日餐和西餐的結合。
此外,還有燉牛肉(源自美國、歐洲)、意大利麵(義大利)、奶汁烤菜(法國)、餃子……等等,甚至讓人不知道這到底是哪個國家的餐桌。而日餐則會有馬鈴薯燉牛肉等上榜,這些富有國際特色的菜餚幾乎都由日本的家庭主婦們親手製作給家人吃。
在國際化的家常菜中,在餐桌上亮相頻度最高的是中國菜。日本人稱之為「中華料理,算得上最常見的外國菜餚。據網際網路上的一項調查顯示,回答喜歡中國菜的日本人超過8成,據稱家庭中吃中國菜的頻度最低達到每週一次以上。
日本人在家吃的中國菜以「餃子」和「麻婆豆腐」為最多,此外還包括「炒飯」、「燒賣」、「青椒肉絲」、「麻婆茄子」、「 糖醋里脊」和「春捲」等。
日本人和中國菜已經建立起難以割斷的關係。
日本人對中國菜的喜愛,還明顯影響到了對中國的好感度。
假設到中國旅行,會想「盡情品嚐正宗的中國菜!」
在進駐世界各地的日本企業中,如果被命令到中國赴任,首先就會想,「能吃到正宗的中國菜啦!」
正宗的中國菜!這是多麼有吸引力的語言啊,或許中國各位讀者難以理解。每天都能吃到正宗的中國菜。就憑這一點,就感覺對空氣污染的恐懼出現了減輕,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啊。
但是,實際前往中國之後,很快就會明白。我們在日本吃的中國菜實際並非中國菜。那只是改為日本風味的中國菜。當然,日式中國菜可以説在中國基本沒機會遇到。
所謂日式中國菜到底有哪些呢?
代表菜餚如下。
○乾燒蝦仁
這是由廚師陳建民根據四川菜「乾燒蝦仁」發明的日式中國菜。為符合日本人的口味,將豆瓣醬改為蕃茄醬,利用湯和蛋黃減輕了辣味。
○蛋黃醬蝦仁
由廚師周富德發明。做法是蝦仁炒蛋黃醬。
○天津蓋飯
在米飯上澆上類似芙蓉蟹的東西而製成。深受年輕男性的喜愛。
在得知中國並沒有天津蓋飯之後,很多日本人受到打擊。
○中華冷麵
以涼的中式麵條加上蔬菜、叉燒或火腿、雞蛋絲等顏色各異的配菜,澆上涼的澆汁即可食用。作為夏季麵食,在日本全國得到廣泛食用。在超市和便利店也有出售。
○日式餃子
源自日本的中國菜的代表。又反過來傳到中國。也就是鍋貼。在日本男性中,迄今為止我還沒遇到不太喜歡餃子的人。日本的宇都宮市被稱為「餃子城」,每年都熱鬧地舉行「餃子節」。在日本的居酒屋(日式小酒館)和中國餐館,作為喝啤酒的下酒菜,成為很受歡迎的功能表。
○肉包
肉包古代就傳到日本,如今是便利店和一般超市備受歡迎的商品。是日本人的點心和午餐不可或缺的。
此外,還有麻婆豆腐、糖醋里脊、回鍋肉等,但日本人喜歡的中國菜很多都改為了日本風味。
不過,這是理所當然的。只有根據一國人民的口味進行改變,菜餚才能得到喜愛,同時不斷傳播給更多的人。
反過來説,中國的日本菜很多也改為了中國風味。日本人難以理解的日本菜得到當地人喜愛等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例如,中國的「日式拉麵」。如果是日本人吃,會感覺湯過於清淡,但反過來説,聽説不少的中國人都表示,日本的拉麵味道太濃,吃不習慣。
其次是炸豬排蓋飯。由於添加了青椒和胡蘿蔔等日本炸豬排蓋飯所不使用的蔬菜等原因,日本人會感到大吃一驚。此外,米飯上澆的湯汁也過多,有時還需要使用湯匙。這在日本是難以想像的。
此外,壽司卷也是一樣。面對加上甜沙司的日本所不存在的壽司卷,日本人會感到吃驚。而在中國,這似乎被認為就是日本壽司。
日式中國菜,中式日本菜。
對於和本來面目相去甚遠的菜餚,或許很多人感到擔憂。
雖然或許都有各自的看法,但考慮到以此為契機正在擴大中國粉絲、日本粉絲,我熱烈贊成改進,熱烈歡迎獨創性菜餚!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