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175)從香港回歸20年想到的事(2)
2017/07/0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香港回歸中國已經過去20年的歲月,進入了第21年。在20年前的那一天,我在香港見證了香港回歸的瞬間,那一天的事情仍像昨日的事一樣記憶猶新。
在回歸後,香港一直在逐漸發生變化。當初看起來沒有明顯改變,但隨著大陸移民不斷增加,街頭的禮品店和酒店使用的語言從廣東話變成了普通話。或許是這個原因,街頭的氛圍也發生了改變。
在政治方面,親北京的政治家成為核心存在,而在經濟方面,也不得不依賴大陸。在香港回歸之前,中國人憧憬香港的生活,夢想到香港買東西,但不知不覺間,大陸的經濟水準超過香港,香港人感覺被輕視。
由於這種立場的逆轉,民眾的壓力不斷提高,達到頂峰或許是二〇一四年的「佔中」行動。「佔中」行動在日本也得到積極報道,但大部分內容都是「抵抗共産黨中國的可憐香港」、「香港挑戰阻礙民主化的中國」。
但是,從我的角度來看,日本的報道稍微存在違和感。香港人的不滿只是借用了「民主化」這個冠冕堂皇的口號,真是的情況是,對自身的境遇和日常生活感到不滿,包括認為在香港找不到好工作是由於來自大陸的白領,同時在學習方面也因輸給大陸留學生而感到不甘心,因此存在將這種不滿的矛頭對準大陸的一面。我這樣説,或許會讓香港人感到生氣,非常抱歉,但我只是坦率地闡明真實想法。
香港以前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香港人沒有(經濟上的自由暫且不提)政治上的自由。存在英國人住山上、香港人住山下等歧視。香港人除了廣東話,還必須會説英語,否則就找不到好工作。與如今的香港人必須説普通話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對於懷念過去時認為英國殖民地時代一切都好、進而抵抗大陸所做的一切,我有時難以贊同。香港是由逃離大陸的人形成的城市。原本抵抗心就很強烈,有能力、精力充沛且有魅力的人很多。我喜歡香港。但是,曾感到香港好的地方和卓越之處隱藏在大陸的影子中,將不斷消失。
但是,今年5月,我久違地訪問了香港,上述心情稍稍等到拯救。「佔中」行動之時港人對大陸的強烈抵抗和憎恨已經稍稍緩解(或許稱之為不斷放棄更加準確)。此外,香港好的地方也稍稍被重新認識。
讓我這樣想的是香港人家庭的團結。香港人非常重視家庭,尤其是母親。我5月13日抵達香港,但從車站到酒店乘坐的計程車遭遇嚴重堵車,我心想發生了什麼事?駕駛員對我説,「明天是母親節,大家都在外出」。通常1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的距離,竟然花費了40分鐘。
第二天,我和在香港生活之際的房東家一起就餐。對我來説,那是猶如第2個家族的存在,但那個家庭告訴我,香港的餐廳包括母親節前後的週末在內,全都沒有空位,完全訂不到座位。的確,我們去的不是經常去的粵菜餐館,而是屬於第4選擇或第5選擇的滬菜餐館,女兒們對母親説,「選了這家店,很抱歉」。
母親節贈送禮物的人也很多,但香港人更加重視圍坐在餐桌前一起就餐。在很多餐廳,都看到全家人一起高高興興吃飯的情形,我感到「這果然是香港人的出色之處」。
當然,在中國大陸,母親節也同樣是重要的日子。中國大陸人和香港人具有相同的根、相同的祖先。
看到一些香港好的地方,我感到香港仍未改變,於是鬆了一口氣。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