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251)還好
2019/01/10
問題是,直白的話,如果是真實,也有説出來的必要,那不應該説出來嗎?為什麼要因為聽者的感受,而把話語包裝呢?
在日本,話語需要包裝而且可以包裝,皆因在日本文化中,聽不明白「語言之間的真正意思」那個道德責任,不在言者那方。聽不明白的,會被指責為「不夠成人」、「不讀空氣」。那是聽者那方的錯。如在日本,人家叫你「遠慮」,其實即是叫你不要做。但很多時候,華文世界的人,尤其是遊客,就會自恃不諳日語,認為「遠慮」只是「他叫我考慮,又不是不准我做,做了又不是犯法,為什麼不能做?」
所謂委婉,在華文世界,以前是有的。但現在,你用委婉語的原因,只是因為想免卻麻煩,而不是真的覺得「委婉一點大家的人生也會好過」。而這種文化,牽出什麼的後果?
所有事情,彷彿都好像沒有對錯。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説法。把壞的事情當好事説,真的是好事嗎?尤其是對成長中的學生,明明他是錯了,還要用讚美話去指正,他真的會明白嗎? 而如果他們不明白,那責任屬於説話的一方,還是聆聽的一方?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