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誰可以使用科技征服誰?

東京眼(284)誰可以使用科技征服誰?

2019/09/12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我不是一個很沉迷科技的人,因為我知道科技這東西可以令人很沮喪。

 

      最近一個為大學生尋找工作的網站,以人工智慧的運算模式,去估算某家大學的某些學生的「轉職可能性」,並將那些數據交予企業再參考用途而引發一個不大不小的論爭。

 

      有説,跟這個求職網站的企業有合作的大學覺得他們這樣做,會「影響畢業生的就職率」或「就職的可能性」,是出賣。但另一方面,有企業就會認為,這樣的數據不會是「最終的考核基準」,「只屬參考性質」,「也不會影響應徵者的最終結果」。東京某大學的「就職支援課」代表就説,這樣子的安排,有點像「出賣學生」。即使學生「同意將個人資料再其他用途」,但由於那份同意書超過5000字,而且不同意幾乎就等如不使用那平臺,就令參加者好像失去了説不的權利。而也有大學生亦向傳媒表示,由於該求職平臺已是「大臺」,所有同學都在用。有數據分析,也有類似社交網路(如 LinkedIn 等)的功能,所以好像非用不可。

 

      讀完這些新聞,如果你冷靜下來,倒會有很多問題哽在心頭,不吐不快。

 

      如果這個數據是沒有參考價值的,為什麼要用人工智慧這種大數據去作分析?一個求職仲介平臺,為什麼會花大錢去研究這樣的系統?現在説「不會參考」,是「現在」不會參考嗎?還是因為消息傳出後,在網路上引起很大的反應,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出賣用家」的系統,被炎上了,才作一個藉口如是説?

 

      為什麼大學生所屬的大學提出的反對,不是「以人工智慧去量度人是否忠誠于一份工作不道德」,又或是「人有選擇工作的權利,不應以大數據系統去斷定一個人是否適合入職一份工作,對求職者以及企業,都不是有利的舉措」。

 

      更甚者,是大學的求職課,為什麼會覺得求職網站的行動,令人「不舒服」而作出抗議,甚至是「不介紹求職大學生使用」呢?是單純的覺得個人資料被出賣嗎?抑或是人工智慧數據這些可變數太高的參數,若然加入了求職的過程中,求職課要如何幫助學生應對才能令學生進入大公司,走人生的花道?以前,在求職課我看到一些講座或是練習,是用操練考卷的形式,去回應能力傾向測試(aptitude test)、SPI test(學習能力測試)甚至是「九型人格測試」,去應對不同的企業。那些求職課的人,好像可以把所有人的性格、腦袋真實的所思所想都收起,然後擺出一副別人喜愛的模樣出來。當你以為日本人的化粧技術倒早就達到喬裝的水準,但把人的腦袋都裝成一個「很會工作」,「很適合某一家公司」的模樣,對學生也是一件好事嗎?還是,在人浮於事的社會,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叫做「好」?

 

      面對科技,人類是用什麼態度的呢?人工智慧這東西,是為了少數人更可以精簡化的、省時省力去完成一些事情,那剩下來的人力,可以做什麼?以人工智慧科技去請人,如果最後「請錯人」,或「不適合」,會不會因為不會怕尷尬,也不會有任何人事部的同事需要負責任,而可以隨便把那個「被請錯」的年輕人解雇,從而毀掉他的人生?

 

      還是,直到最後,人類會執迷到一個地步,會覺得科技一定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沒有好好配合科技,或是征服科技?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7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7
投票總數: 14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