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日本“公筷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演播室by明子(311)日本“公筷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2020/06/29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改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經濟方面,企業的存在方式、工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社會生活方面,除了家人或朋友之間保持社交距離之外,甚至連在外用餐、購物的方式等細微的生活習慣也被迫改變。

 

      日本的變化自不必説,就個人而言,我對中國掀起的“公筷公勺”行動感觸頗深。回想起來,雖然“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之後中國社會也曾提倡過“公筷公勺”,但好像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們忘卻。

 

      被再次提出的使用“公筷”倡議真的能在新冠疫情後的中國社會形成習慣嗎?

 

      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三成的人用筷子吃飯,約四成的人直接用手,其餘三成的人用刀叉和勺子。雖然日本和中國都是“使用筷子的國家”,但日本和中國使用筷子的方式卻存在不同。這背後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源於飲食歷史和生活習慣的差異。

 

      最大的差異在於日本有一種被稱為“屬人器”(個人用品專用)的習慣。

 個人專用筷子和筷子盒

 

      讓有過在日本家庭中與主人一同用餐經歷的外國人感到意外的是,每位家庭成員都有自己專用的飯碗、茶杯、筷子等日用食具,也就是各人的專用食具是固定的。爸爸、媽媽、哥哥、自己、妹妹都有自己的飯碗,吃飯用的絕大部分食具都是個人專用的。有客人來訪時,會拿出專門給客人用的食具。

 

      其中筷子絕對是個人專用的。爸爸的筷子又長又粗。媽媽的筷子比爸爸的短而且細。孩子的筷子為兒童尺寸。顏色和款式也都體現了各自的喜好,有的兒童筷上還印著人氣動漫的卡通形象,能夠增添孩子們吃飯的樂趣。因為筷子各有特色,即便是一家人,使用時也不會拿錯。

 

      就像這樣,每個人使用的固定食具被叫做“屬人器”。在日本,屬人器的歷史悠久,在發掘出土的古代繩文時期的一些陶器上就已經刻有個人的名字。

 

      到了中世紀,一種叫做“箱膳”的用餐方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所謂箱膳,就是將包括飯碗、木碗、小碟、筷子在內的一整套食具放在盒子裏,用餐時把盒子的蓋子翻過來當小飯桌使用。用完餐之後,在飯碗裏倒上茶或熱水,涮過筷子和飯碗內側後將水喝下,然後把食具收進盒子裏等待下次使用。

 

      據説正式受這種習慣的影響,現在的日本人吃飯時仍使用個人專用食具。

 

      家裏的飲食習慣也被帶入了職場。日本的辦公室裏常會準備咖啡和茶,在這裡使用的馬克杯或茶杯也是個人專屬。

 

      使用別人的杯子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20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1
投票總數: 21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