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白重恩:現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脆弱性在加大,不少觀點認為全球性的金融市場波動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減速。我認為不能全看中國。中國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經濟體,從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對整個國際經濟的增長做了很大的貢獻。中國經濟的增長佔整個增長的比例是比較大的。但中國並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不可能永遠持續地承擔這個角色。
|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白重恩 |
2008年以後那一段時間中國是承擔了過重的負擔,做了大量的基礎建設投資。當時是帶動了或者應當説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全球經濟。從大宗商品的價格來看,如果沒有當時中國那樣的增長,當時大宗商品的價格可能也不會有那樣的反應。但是,不能説中國就一直能這麼做。中國沒有這個能力一直起這個作用。
應該説,當時的在中國那麼多的投資給今天中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所以中國需要調整。
我舉一個例子,就是投資。在中國資本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成分:一個是機器設備,一個是居民性的建築與結構,一個是非居民性的建築與結構。中國在2008年的時候,非居民性的建築與結構投資佔的比重大概是38%,之後就一直增加到50%。就是説非居民建築與結構包括我們想到的所有的基礎建設,道路、鐵路、港口、機場,當然也有辦公樓、廠房等等。
但是,從非居民建築與結構的投資佔總投資的比重上升的幅度看,不可能總持續下去。所以,中國為全球的經濟增長曾經承擔了很大的責任,做了很大的貢獻,中國還繼續會做貢獻,但不能期待總像09年、10年、11年那樣,中國受不了。所以,中國需要有一個調整的機會。
另一方面,其實也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市場波動。比如説在中國春節期間,中國什麼事兒都沒發生,但是國際市場繼續波動。所以,不是説所有的國際市場上的事情都是中國造成的,事實不是這樣的。
其實,全球性的金融市場波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世界對未來都不確定,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美聯儲未來會不會加息,不知道。之所以不知道美聯儲會不會加息就是因為對未來經濟發展、經濟的增長也是不確定。
所以,過去在全球主要的經濟體的宏觀政策比較一致的時候,市場有比較大的確定性,所有國家都是在貨幣政策比較寬鬆,財政政策也還相對比較寬鬆。但是突然有了分歧,美國要在貨幣政策上要收,歐洲和日本在放。中國在中間,不知道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有了這種分歧,所以不確定性就加大了。而這種不確定性加大後,市場就會波動。全球性的金融市場波動最主要原因是在這兒。
當然,中國經濟也有不確定性。但是總的來説,中國的方向還是比較明確的,就是需要有一個調整期,把中國的經濟結構變得更加合理。
中國的調整有一些是長期問題。其實中國在08年之前就開始做調整,但是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的調整不僅是停下來了,甚至是逆轉。使得中國前面做的努力,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白費了,甚至是後面又加重了這個問題。
現在,中國很大的問題都是跟産能過剩是有關的。就像剛才提到的投資結構,非居民性建築與結構的投資佔的比重增加得很多。當它突然增加的時候,建築業就非常地繁榮。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的産能過剩嚴重的行業都是跟這個有關的。比如中國産能過剩嚴重的是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這全部都是建築用的産品。
現在要調整,這些建築品的需求就會增速減慢,對能源的需求增速也會減慢。這都是中國必須要做的調整。所以,可能會有一段時間比較痛苦。
從日本的經歷也看到了這點,要去産能、去過剩産能是非常難的。但是又不得不做。中國現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説去年中國的GDP的平減指數已經是負的,生産者價格指數連續四十多個月是負的,這都是和産能過剩有密切的關係。
在這個調整過程中,不能期待貨幣政策能起多大的作用,光靠貨幣政策肯定是不行的。靠財政政策也有它的問題。中國現在的情況是經濟增長在減速,但工資增長的速度還是很快的,這和其他國家是不一樣的。
那麼,當經濟增長減速的時候,有一種可能就是總需求不足。但我認為中國不是這樣。如果是總需求不足的話,應該就有比較多的失業,工資增長就不會那麼快。但中國的工資仍然是在增長,還很快。説明勞動力市場還是至少是充分就業的。當然有一些産能過剩的企業,有一些員工不是完全就業,比如他上班的時間不是正規的8小時一天。但是如果不化解産能,這些人還會留在那,不會釋放到更有效的部門去,從而讓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