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回歸20年看到的中國
2017/06/30
肖敏捷:中國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推動大型國有企業在香港市場上市,而日美歐等的金融相關人士將香港作為基地,深入參與了改革開放。但是,近年來廣東省的GDP規模超越香港,香港的存在感日趨下降。
那麼,是否已不再需要香港了呢?我的結論是相反的。在全球範圍內保護主義高漲的現在,中國有時也顯示出內向姿態,但同時正在推進一帶一路構想,長期來看,不可能改變國際化和開放路線。其中,法律制度等的完善需要時間。自由的營商環境在世界範圍獲得較高評價的香港今後仍將是有價值的平臺。
董建華在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歸儀式上宣誓(kyodo) |
主持人:與香港的聯繫日趨深化的中國經濟的前景如何?
肖敏捷 |
肖敏捷:高增長的持續已經難以實現。目前仍存在拉動經濟增長的過剩投資和房地産泡沫等諸多課題,問題的化解或許相當困難。不過,我認為出現像日本泡沫破裂那樣的硬著陸的可能性很低。IT(資訊化技術)和服務業等新經濟增長顯著。這些領域的人員、産品和資金在積極意義上,正在與香港相互融合。
主持人:一國兩制的期限為50年。如何預測2047年包括香港和日本在內的東亞?
陳方安生:50週年或許會在沒有被意識到的情況下過去。這是因為中國自身也將改變。在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之時,中國的國民將希望作為遵守國際規則、接受普世價值觀的國家,獲得全世界的尊敬。我希望告訴日本,應推動中國的民主變化,對於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置之不理」即可。
胡祖六:我也感到樂觀。在中國,將有數億人擺脫貧困,躋身於中産階層。網路用戶人數目前全球最多。可以説中國存在發生變化的必然性。法治和透明性或將不斷提高。
肖敏捷:不管全球化如何發展,在企業進軍海外時,理解本地的商業慣例和精神性都很重要。日本此前在拓展中國市場時一直將香港視為大門,但今後應該更加積極地利用香港人和台灣人等熟悉中國文化的華人圈人才和組織的力量。
陳方安生:我不贊成香港獨立
香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6月初在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主辦的第23屆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上就香港問題進行了發言。主要內容如下: (編者注:本文由日語原稿翻譯而成,標題由編者所加)
陳方安生:7月1日香港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將出任行政長官。中國政府2014年提出事實上僅允許建制派參選的框架的「普選」因民眾的反對而遭遇挫折。中國政府支援的林鄭月娥是由相對於700萬人口僅為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選出的。支持率在就任時就處於歷任最低水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