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市看日企的「有技術無經營」
2019/11/04
但是,筆者還注意到另一個方面。那就是擁有技術但卻放任股價下跌,可能成為收購目標的日本企業的行為。個人認為在獲得政府保護之前,將技術變為收益,將股價推高到令收購者感到猶豫的水準,自己保護自己,這或許才是上市企業應有的姿態。
日本也有成為榜樣的企業。例如村田製作所,據稱,如果沒有該公司掌握全球份額40%的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美國蘋果智慧手機的大量生産也將變得困難。
浜松光子學(Hamamatsu Photonics)竟然3次成為諾貝爾獎的背後的功臣。採用其主力産品感測器的實驗設施為「希格斯玻色子」和「中微子」研究作出貢獻,使相關人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兩家企業均將技術變為盈利能力。在過去10年裏,村田製作所股價漲至3.9倍,而浜松光子學漲至3.5倍。現在的股價凈值比分別為2.3倍和3.1倍。大幅高於近期日本東證主板(1部)上市企業平均值的1.2倍。
實現與技術相稱的股價的日本企業是否會增加?留給經營者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股價持續低迷,「最好讓擅長經營的外國企業來使用這些技術」——這種要求日本企業賣身的聲音或將在感到不耐煩的股東之間加強。
在市場相關人士之間,還留有受到「有技術無經營」困擾的記憶。那就是夏普的結局。夏普借助「製造能被模倣的産品」這一創始人精神提高技術,不斷推出獨創性商品。但是,最後由於對液晶電視的過剩投資這一經營上的失敗,未能將技術變為收益,2016年被台灣的鴻海精密工業收購。
吉野獲得諾貝爾獎,再次顯示出日本的技術大國面貌。日本《外匯和外國貿易法》的修訂問題正在點燃如何保護日本企業的技術的討論。不管對投資的股東來説,還是對接受投資的經營者來説,重新追問技術和股價的關係的機會都已經到來。
「那家企業是否具有值得保護的技術」、「如果擁有技術,經營者是否將技術與收益聯繫起來」,還有「如果已經聯繫起來,如何解釋如今的股價」……這些或許都將成為被追問的內容。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