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日家長都熱衷於打孩子?
2018/08/03
出獄後家人疏遠他,他就再次放火,漸漸地刑務所成了他唯一能夠活下去的場所。
2005年,在JR山口縣下關電車站,發生了放火事件,把下關車站全部燒燬。
在事件發生之前8天,佐藤久因為其他事件服刑結束,剛剛從福岡刑務所出獄。當時74歲。
他沒有家可回,也找不到工作,只好住在各個桑拿浴場,錢也馬上就要花光了。在放火事件發生的前一天,他説自己在商店裏偷了東西,被帶到了警察那裏。
但是警察只是調查了一下,沒有受理,只是給了他一張到下關車站的車票。
到了下關車站,他想在車站裏住,但是到了夜裏被趕了出來。到了深夜,他再次把車站裏的垃圾點著,結果整個車站都被燒燬了。他再次鋃鐺入獄。
據日本Think Kids-消除虐待兒童和性犯罪之會的「虐待對孩子的深刻影響及對心靈傷痛關照的必要性」一文,經常受到虐待的兒童,和不受虐待的孩子們相比,具有強烈的攻擊性,這在心理上有兩個理由:
1、把自己和家長同一化。經常挨打的孩子,對於來自家長的暴力充滿了絕望感和無力感,為了克服這種無力感,他們把自己虛擬成父母,並在心理上與父母「同一化」,因此也會實施暴力。
2、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家長對孩子的毆打等虐待行為,向孩子提示了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施以暴力,這樣,受虐待的孩子自己遇到矛盾和衝突時,就會學習其父母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採取暴力。(4)
日本福井大學兒童心理發達研究中心教授友田明美在「體罰與語言的虐待對腦發達的影響」一文中指出:一般認為體罰是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一環,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嚴格的體罰(打嘴巴和用皮帶及棍子打屁股等行為)如果長期繼續,前額皮質的一部分的右前額皮質前區內側部的容量平均會變小19.1%(Tomoda et al,2009),這個領域是前額皮質的一部分,是控制感情與思索,與抑制犯罪能力相關的部位,而與集中力、意思決定、共鳴等相關的右前帶狀皮質的容積也會減少16.9%。(5)
這些部分的障礙,被認為與憂鬱症之一的感情障礙、反覆進行不良行為的行動障礙相連。
日本有許多兇惡的刑事犯罪的加害者,都有從小挨打的精神外傷。家長打孩子,實際上是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要讓無法反抗你的弱者服從你,可以採取暴力,直到他們服從。
打孩子會達到教育的效果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