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為夏普尋找收購方的2家主要交易銀行在與日本産業革新機構談判的同時,也接觸了另外一家「外資」公司。那就是美國投資基金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
KKR認為夏普的盈利預期超出實際能力,2家銀行回答:「如果貴公司這樣認為,我們也沒辦法」。之後就不再聯繫KKR。有相關人士指出,「希望形成兩家競爭的局面,但或許一開始就遭受拒絕」。
最後決定收購夏普的是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但是,如果鴻海沒有參加收購,承擔夏普重建任務的很有可能就是産業革新機構。産業革新機構的出資額為3000億日元。能在多大程度上將國家資金變為「活錢」?
在日本經濟泡沫崩潰後,日本産業再生機構成為企業重建的核心。2005年3月結束了債權的收購,將重建任務交給了市場機制,但日本政府後來又救助了3家電子領域的企業。本著「不能交給外資」的想法,日本政府投入了4000億日元。結果,1家破産,另2家也在世界缺乏存在感。
政府希望維持影響力,而民間企業依賴政府。這種情況實則暗藏危機。結構改革的遲緩催生了夏普財務危機和東芝會計問題。
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發生了「規模革命」。鴻海自2000年以後,在全球收購了多家家電和零部件工廠,2015年的銷售額擴大至約50倍。智慧手機的生産規模達到每年2億部以上,是日本國內産量的100倍。日本調查公司Circle Cross Corporation社長若林秀樹表示,「日本企業已經被亞洲企業拉開了十億百億的差距,但日本仍然沒認清競爭舞臺」。
美歐企業也走在前頭。德國西門子和美國通用電氣(GE)出售了家電業務,將發電等社會基礎設施和物聯網相結合,在向服務業型的高收益經營模式轉變。
市場對變化充滿期待。通用電氣的股票總市值達到約31萬億日元,在2月底躍居世界第8,是日本最大電子企業索尼的8倍。在「用什麼盈利」和「如何盈利」方面,日本企業或許正站在懸崖邊上。
已有日本企業開始效倣歐美做法。通過大型收購成為世界第一大空調生産商的大金工業將收購目光對準了美國矽谷的其他行業的企業。大金希望利用物聯網,將「訂製空氣」這一嶄新的服務推向市場。
松下的醫療器械子公司在2014年被KKR收購。這家子公司在近期收購了德國拜耳公司旗下的醫療器械業務,在糖尿病相關病症檢測儀領域躍居世界第3。收購過程曾一度中斷,但KKR從中斡旋,利用外資網路,成功推動全球性的重組得以實現。
東京大學教授柳川範之表示,「鴻海收購夏普象徵著只在日本國內競爭的時代已經終結」。站在世界舞臺上,打造前所未有的新産業,成為今後的發展趨勢。同時企業的收購技巧也將受到考驗。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4月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我們將幫助夏普重新成為尖端品牌。夏普將重回世界舞臺。對於日本其他電子企業來説,探尋之路也剛剛開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山下和成 飯山順 世瀨週一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