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設在馬來西亞的大型醫療集團——綜合保健控股(IHH Healthcare,以下簡稱:IHH)正式開展國際化經營。今後兩年裏將在中東、印度、中國新增設19家醫院,床位數將由目前的6千張擴大到1萬張。該公司希望通過擴大規模來削減醫療器械等的採購成本,將主要著眼於正在崛起的富裕階層拓展市場。IHH在多民族共存的東南亞地區培養和積累了針對各種人群與文化的應對能力及經驗,將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進一步提升為「世界醫院」。
可以應對10國語言
IHH在新加坡運營著「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該醫院設有像酒店一樣的豪華接待大廳。最貴病房的住院費起價為每天8440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3.95萬元),利用者大都是亞洲的政治家或企業經營者。該醫院的常駐翻譯可應對約10國語言。除漢語和日語外,還有俄語和越南語等多種語言。
 |
IHH在新加坡運營的「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新加坡,小林健攝) |
該醫院主要接待來自海外的以治療為目的的「醫療旅遊」。這裡可以提供患者本國的飯菜,對於穆斯林還注意遵照伊斯蘭教義的「清真」。
一位今年11月同系列醫院做了胸部手術的17歲越南女高中生回顧住院時的情形稱:「有翻譯幫助,飯菜也很好吃。感覺就像在越南一樣」。
40%患者來自國外
IHH在新加坡經營的4家醫院的約40%患者來自國外。由於前來就診的外國人不斷增加,醫院經營業績也相當不錯。2013年度(截至13年12月)雖然因出售部分設施等而出現了減收減益,但去掉特殊因素後的實際利潤卻同比增長70%。而2014年度7~9月的凈利潤則為1億4700萬林吉特(約合人民幣2.57億元),同比增長26%。按市值計算,IHH是亞洲最大的醫院運營商,在全球也排在第二。
其主要經營地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屬於華人、馬來居民、印度裔共存的多民族社會。當地的許多人都熟練使用多種語言,可充分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IHH首席執行官(CEO)陳詩龍(Tan See Leng)強調稱:「IHH誕生於人種與民族的大熔爐裏。這一優勢有助於開展國際化經營」。
陳詩龍所説的國際化並不僅僅是接收國外患者。除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外,IHH還在積極走向世界,計劃構築一個橫跨歐亞的醫院網路。
首先作為目標的是中東與歐洲。計劃通過旗下土耳其最大的「Acibadem」醫院為中東和歐洲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時加速新開醫院。
IHH除今年春季開始在伊拉克運營醫院外,還準備在年底進駐阿聯酋(UAE)首都阿布達比。並計劃2015年內在土耳其再開設2家醫院。
「10年後在中印兩國創造出一半利潤」
與此同時,IHH還將人口大國印度和中國作為中長期增長的引擎。目前已經在中國的上海等大城市裏設立了11所小型診療中心,計劃2017年在香港開設擁有500個床位的大型醫院。在印度則向該國最大的醫院運營商——阿波羅醫療集團(Apollo Hospitals)出資約11%,並計劃與該集團一起增加醫院數量。陳詩龍非常自信表示:「10年後將在中印兩國創造出一半的利潤」。
在東南亞,IHH則通過新增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醫院來擴大接收體制。在2.5億人口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印度尼西亞,除大量開設小型醫院外,還對需要做手術等接受高水準醫療的患者提供送往新加坡等進行治療的服務,以此來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日本經濟産業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的數據進行的推算顯示,全球醫療市場規模在2012年已達到約7.2萬億美元,為2000年的2.4倍。在新興市場國的拉動下,市場正在持續擴大。而全球最大醫療集團美國HCA等為首的醫療集團主要在本國國內開展醫院經營活動。受語言、生活習慣、法律的制約,尚未培育出真正跨越國境的醫療業務。
打造的不只是「硬體」
「Nasirusin?」(土耳其語:身體感覺如何?)。22歲的馬來西亞護士英坦·拉曼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問候患者。但她使用的不是馬來語,而是土耳其語。英坦是今年年初剛被IHH派至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的Acibadem醫院的實習生,目的是學習如何為中東和歐洲的患者提供服務。
為開拓世界市場,IHH不僅積極開展醫院與設備等硬體建設,還扎紮實實地打造可對應不同語言與文化的服務。隨著規模的擴大,不僅可以在醫療器械與耗材的採購方面增加價格談判的籌碼,還有助於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醫生。而通過積極拓展業務,在世界各地保持服務的品質,還有助於削減成本。
在開展醫院的國際化經營方面,IHH似乎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頭。
(吉田涉 新加坡,CK TANG 科隆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