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回來了,再成國際併購主角
2018/07/31
日本企業2000年以後向海外併購累計投入110萬億日元。相當於同一期間上市企業賺到的凈利潤(約300萬億日元)的3分之1。其中4成(約43萬億日元)投向美國,而3成(約31萬億日元)投向歐洲。在美國,2014年三得利控股斥資約1.6萬億日元收購了蒸餾酒大型企業比姆(Beam Inc.),而在歐洲,2007年日本煙草公司(JT)斥資2.2萬億日元收購英國香煙企業Gallagher煙草公司。日企將知名企業納入旗下,尋求站在國際競爭前線的案件突擊。從行業來看,保健和IT(資訊化技術)等較多。
此外,通過海外併購擴大業績的企業也很多。例如,日本電産在國內外不斷展開併購,將業務領域擴大至車載和産業用馬達。2017財年(截至2018年3月)凈利潤達到1314億日元,在過去10年裏膨脹至近5倍。日本煙草憑藉併購的效果,將海外的業務規模增加至國內的約2倍。由於改為國際會計準則等原因,2018年1~3月銷售凈利潤率達到約20%,接近1999財年(逾1%)的20倍。
也有企業蒙受損失
與此同時,失敗案例也不斷出現。日本郵政未能如願改善澳大利亞物流企業Toll Holdings公司的業績,2016財年計提了4000億日元的損失。此外,東芝也在美國核能巨頭西屋電氣的經營管理上遭遇失敗,導致了超過6000億日元的損失。
決定成敗的是「併購能力」的差異。價格評估等自不必説,收購後的整合工作也是關鍵。取得成功的企業具有的特徵是,「推動收購的經營高管具備即使是思維方式不同的外國人也要順利使其發揮作用的意識」(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服部暢達)。
另一方面,在失敗的企業身上,可以看到工作不細緻的情況,例如「由於社長的一聲令下,開始加強併購,給各事業部分配‘任務’,為了消化預算而決定收購」(併購諮詢公司高層)。
日本的資金過剩也將推動併購。日本上市企業的手頭現金截至2017年度末達到約120萬億日元。按500家主要企業計算,佔總資産的比率為11%,高於美國(7%)。在日本國內難以找到設備投資的機會,即使價格偏高,也往往選擇海外併購。觀察收購總額達到被收購企業利潤的多少倍,2018年平均為18.9倍(湯森路透數據)。換言之,在收購後,不經過近20年就無法收回投資。這個數據創出日本2000年以來的最高,同時超過2018年的世界平均(15.5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佐藤俊簡、下村凜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