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戰後70年創新路遇轉折點
2017/12/08
![]() |
「光憑仿製藥增長有限」,印度太陽藥業(Sun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統管海外業務的高級副總裁基爾蒂·加諾卡爾(音譯)如此解釋致力於抗癌藥等新藥開發的理由。
關於自主開發的慢性皮膚病治療藥,該公司已向歐美當局申請銷售,將來還計劃進入日本市場。
「亞洲製造」最早的領航者是服裝等輕工業。1970~80年代,香港資本在大陸建設服裝廠,構築了製造業的基礎。南韓和台灣也通過加工貿易積累了資本。
進入90年代後,資本密集型産業興起。鋼鐵行業的南韓浦項製鐵、石化行業的台灣塑膠工業(台塑集團)等作為日本企業的對手崛起。在半導體産業,南韓三星電子和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SMC)等全球性企業快速成長。
中印興起知識密集型産業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外資的對華直接投資增加,加速推進了産業全球化。代工生産個人電腦等電子産品的台灣鴻海精密工業以在大陸生産為踏板實現崛起。
從200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IT産業在全球普及,委託中國和印度從事軟體開發的動向擴大。因為亞洲的教育水準升高,高級技術人員增加。在製藥行業,全球大型製藥企業也紛紛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設置研究基地。
從亞洲企業的股票總市值來看,截至10月底,知識密集型産業的代表——製藥和網路在整體總市值中的佔比達到8.0%(QUICK FactSet調查)。較10年前的1.7%大幅增加。
最近,網際網路相關領域表現搶眼,中國阿里巴巴集團等網際網路企業的移動支付APP迅速普及,並預定登陸日本,這甚至可能會改變日本的社會結構。
本文由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田周平、加藤宏志、太田順尚、新井重德、大西智也、森田淳嗣、若杉朋子、上間孝司、松田直樹、和田大藏、岩井淳哉、清水孝輔、吐田Ema、上阪欣史、鈴木健二朗、安西明秀、矢野攝士、藤原隆人、小高航、黑沼勇史、細川倫太郎、白石透冴撰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