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2號的後續探測器面臨預算難題
2019/11/18
日本的探測器「隼鳥2號」11月13日離開小行星「龍宮」起程返回地球。隼鳥2號憑藉2次成功著陸小行星和世界首次通過人造隕坑採集天體內部物質等自主技術提高了日本的存在感。另一方面,日本政府10月決定參加美國主導的月球探測計劃,預計將承擔鉅額費用。在有限的預算之中,日本能否推進自主的太空開發將受到考驗。
著陸誤差僅為60釐米
「龍宮是難度超出預期的地方。解決著陸等難題提高了水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項目經理津田雄一在11月12日的記者會上這樣表示。顯示出向龍宮發起的挑戰進一步提高了日本的技術水準。
![]() |
舉行記者會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項目經理津田(右)等人(11月12日) |
例如,在抵達之前計算好的著陸精度為半徑50米。但實際抵達後,發現龍宮表面全都是岩石,以50米的精度將撞上岩石,無法安全著陸。日本的技術人員對圖像進行詳細分析,尋找能安全著陸的場所,同時還改進了著陸的誘導方法。最終以60釐米這一極高的精度,在有限的安全目標地點2次成功著陸。
在此前美國等的月球和行星探測中,著陸地點與目標偏離1公里以上的情況不在少數。在今後的月球探測等之中,在瞄準的地點準確著陸的技術也很重要。隼鳥2號的成果成為日本的寶貴財産。
另一方面,美國川普政權提出了2024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根據美國的要求,日本政府10月決定參加。今後計劃參加繞月宇宙太空站「門戶(Gateway)」的建設等第1階段計劃。
不過,有估算認為僅「門戶」的建設費就達到4000億日元以上,如果考慮到維護運營,日本或將不得不承擔鉅額費用。日本目前向地球軌道上的國際太空站(ISS)每年投入400億日元左右,但「門戶」與地球的距離比國際太空站與地球的距離遠約1000倍,費用必將更高。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年預算約為1800億日元,還不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預算約200億美元)的10分之1。如果資金向月球探測傾斜,像隼鳥2號這樣的日本自主宇宙探測必將受到影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