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著手研究人工影響颱風
2022/01/18
預計研究項目有10月成立的橫濱國立大學颱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名古屋大學、川崎重工業和東京海上研究所等企業、學校及政府機構一起參與。
關於設定目標之前的調查研究,橫濱國立大學的筆保弘德教授等人通過模擬實驗,計算了向颱風眼大量噴撒冰對其的削弱程度。颱風眼相比周圍更加溫暖,來自海洋的上升氣流帶來水蒸氣,不斷擴大風力。如果使颱風眼中的大氣冷卻,上升氣流有可能減弱,進而防止颱風擴大。
以2019年的15號颱風為模型,向颱風眼30~50公里見方的領域內噴撒大量的冰,計算結果顯示,風速最大減弱了3米/秒。能將建築物的受損減輕3成。但利用這種方法,需要的冰量龐大到以億噸為單位,運輸十分困難。研究團隊的滿行泰河準教授認為,「如果找到影響颱風勢力的‘穴位’,加以冷卻,就能以少於模擬實驗的冰量削弱颱風勢力」。
對於颱風,實際上在科學上未查明的部分很多。研究團隊將首先致力於颱風的觀測和提高預測的準確度。進一步加深對風、雨和熱流等颱風結構的理解,提高預測模型的準確度,找到颱風的弱點。
全球各地在推進研究
海外也有一些領先研究。在美國,1960~1980年代出現弱化颶風勢力的計劃。飛機在颶風的風眼外側畫圈飛行,噴撒成為水蒸氣內核的碘化銀,促進雲的形成,試圖減少向風眼輸送的水蒸氣量。雖然具有「削弱了颶風勢力」這樣的記錄,但無法驗證效果,並未實用化。
![]() |
不過,如果在目前,隨著模擬技術的發達,能驗證人為干預的效果。川崎重工業航空宇宙系統公司的骨幹人員川又昭夫利用美國的方法進行計算發現,要實現目標,需要最大載重量為36噸的約10架大型飛機。川又昭夫表示,「在討論新業務時,出現了通過飛機來控制颱風的主意。從飛機製造商的立場估算所需飛機的規模,在闡明可行性方面非常重要」。
計劃到2030年前後驗證積雨雲等。力爭到2040年前後,明確颱風的形成原因,提高預測模型的準確度,在2050年之前能控制颱風。
在海外,以減災為目的的人工降雨越來越多地被實際應用。
減輕洪水災害
印度尼西亞正在利用氯化鈉促進降雨,以防止森林火災和城市地區的洪水。據悉,2021年初,印度尼西亞的國家研究與創新機構(BRIN)促使靠近首都雅加達之前的雲提前降雨,減輕了陸地的洪水災害。此次人工降雨于2月至3月實施,雅加達的降水量從10天前的188毫米減為112.8毫米。低於過去10年同一時期的平均114.2毫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