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腦新勢力崛起,日本領跑應用
2022/07/01
一直由美國大型IT企業谷歌和IBM主導的新一代高速電腦——量子電腦的開發競爭的局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借助自主技術挑戰巨人城池的新興企業崛起,中國企業也在追趕。量子電腦潛藏著將來創造100萬億日元規模經濟效益的可能性。在化工和金融等領域,圍繞相關成果的主導權競爭也日趨激烈。
![]() |
「將領導以量子為中心的超級電腦時代」,IBM於5月發佈了量子電腦開發的新路線圖。亮點是「到2025年實現4000量子比特級的系統」這一計劃。
量子比特指的是量子電腦處理的資訊的單位。傳統電腦借助0或1的位(Bit)來處理資訊,而量子電腦可形成0和1重合的特殊狀態,用於計算。這也是實現高速計算的關鍵性機制。
量子比特的數量是衡量技術進步的重要指標。IBM於2016年在雲平臺上公開的量子電腦僅為5個量子比特,但到2021年公開了127個量子比特的處理器。快速的開發令人想起了基於半導體電路整合度在約1年半裏提高至2倍這一「摩爾定律」的傳統電腦的發展歷史。
量子電腦開發的最主要目的在於解決此前難以應對的問題。例如,創造劃時代的原材料的高度倣真(模擬實驗)。具有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完成此前電腦需要花費數億年的複雜計算的能力。相比替代面向個人的個人電腦,設想的用途更接近現在的超級電腦。
![]() |
利用被稱為離子阱的方式將真空中的離子用於計算的美國IonQ 的量子電腦(該公司提供) |
不過,現階段的量子電腦仍不具備這一實力。與IBM展開競爭的谷歌於2019年利用53量子比特的量子電腦,花費約3分鐘成功解答了超級電腦需要1萬年的問題,取得了被稱為「量子霸權」的成果。雖然科學上的意義重大,但當時使用的是生成隨機數的特殊問題,無法迅速應用於産業。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