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價為何上不去?央行總裁這樣説
2021/09/09
日本銀行(央行)總裁黑田東彥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通貨緊縮的影響仍留在(日本)人們的思維方式中」,強調將繼續堅持實施大規模的貨幣寬鬆。美歐的中央銀行因為擔心通貨膨脹,已開始探索縮小寬鬆政策,而物價持續低迷的日本則屬於例外。日本從20年前的量化寬鬆開始,一直採取貨幣寬鬆政策,但並未擺脫「低溫經濟」,需要加快解決收入停滯等根本性問題。
黑田東彥在2013年春季上任時,宣佈「將用2年左右把物價上漲率提高到2%」,開始實施大量購買國債等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雖然物價1年左右擺脫了負增長,實現了1.5%的正增長,但後來失速。黑田東彥預計到第二任期結束的2023年度也「完不成2%的物價目標」。
![]() |
因此,黑田東彥重申「即使新冠疫情結束,日本央行也將繼續堅持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雖然歐美已經出現縮小寬鬆政策的觀點,但日本央行表現出了長期維持大規模寬鬆政策的姿態。
日本央行從2001年開始引進量化寬鬆政策到現在已有20年。但1991年是年度物價上漲率(除去提高消費稅影響外的綜合物價上漲率)超過2%的最後一年。黑田東彥表示「企業和消費者都受到過去通貨緊縮的影響」,承認了心理沒有好轉的低通貨膨脹環境的嚴峻性。
![]() |
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9月7日,日本銀行本店) |
原因之一是工資上漲和物價上漲的良性循環消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在過去20年裏,美國的名義平均年收入增加約8成,德國和法國增加約5成,而日本反而減少了5%。日本在泡沫經濟崩潰後仍優先維持就業機會,但同時通過降薪等方式壓縮人工費。普遍認為未來物價和工資都不會上漲,導致企業和家庭收支心理萎縮。
![]() |
由於日本的結構改革滯後,潛在增長率無法提高,這也是低通膨的原因之一。日本在過去20年裏,增長率一直不到1%,目前低於1.8%的美國。黑田東彥呼籲,「今後仍希望政府推行必要的結構改革和增長戰略」。要利用寬鬆貨幣政策徹底擺脫通貨緊縮局面,政府必須制定投資數字和脫碳的增長戰略。
在大規模寬鬆政策的作用下,日元不斷貶值,匯率從2013年春季的1美元兌換90日元左右變成1美元兌換110日元左右。貨幣貶值在短期內會産生吸引外需的積極效果,但長久下去,企業會放棄向高附加值産業轉型,從中長期來看,將會削弱國家的競爭力。黑田東彥也指出,「日元貶值因增加出口量而拉高增長率的效果正在減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 河浪武史、齊藤雄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