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超貨幣寬鬆」行至十字路口
2023/02/22
通過長短期利率操作,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直被壓制,這招致了20年期和30年期國債的招投標低迷。在買入20年期等超長期國債之際,很多投資家通過賣出10年期國債和期貨來規避損失風險。流通的國債將減少,10年期債和期貨的行情波動變得不穩定,結果,無法對沖風險的證券公司和投資者開始減少購買超長期國債。
扭曲不僅限於債券市場。2022年10月,由於日美利率差擴大的影響,日元兌美元持續貶值,日元匯率跌至1美元兌約151日元,創出32年來新低。
如果勉強使本應體現市場經濟和物價前景的長期利率保持不變,資金的壓力將集中於外匯市場。本應支撐經濟的貨幣寬鬆通過日元貶值加速和物價上升的聯動,反而讓經濟變得不穩定。
植田將如何採取行動呢?他在2022年7月日本經濟新聞《經濟教室》專欄中指出,「日本銀行有必要制定退出戰略」,表示「針對超出很多人的預期而趨於長期化的超貨幣寬鬆框架的未來,或需要在某個時間展開認真討論」。在短期利率維持在零附近的同時,以提高長期利率靈活性的方向探尋調整政策,是市場參與者的共識。
但軟著陸並非易事。日本經濟研究中心2022年12月發佈的估算稱,在日本銀行停止長短期利率操作之際,長期利率將最多上升至1.1%。企業的利息支付負擔將加重,全年的經常收益可能最多被拉低3%左右,拉低設備投資9%左右。
利率上升還有可能提高對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目前日本銀行的國債買入「是支撐日本國債評等的因素之一」,大型評等公司惠譽評等(Fitch Ratings)的負責人表示。在無法找到財政健全化道路的情況下,如果日本銀行的貨幣寬鬆邁向終結,無法否定會出現國債評等下降和利率上升的負面連鎖風險。
受到考驗的是植田與市場溝通的能力。在承諾今後維持寬鬆的貨幣環境的同時,調整缺乏持續性的政策,能否讓一直「驚喜」連連的市場參與者感到安心?既然無法僅憑貨幣政策改變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有時就需要敦促政府推進必要改革的勇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