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華:「一帶一路」貫穿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弘揚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將為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基礎。一年半以來,「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吸引沿線眾多國家廣泛和熱情參與。相關國家對這一倡議的熱情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我想可以説有三個。首先是亞歐許多國家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和受益者,對絲綢之路精神有強烈共鳴。二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在,國際貿易和投資力度不足,「一帶一路」建設恰逢其時,有助於發掘內需、創造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基建投融資管道。三是中方推進倡議時將沿線國家需求和本國向西開放的需求緊緊結合,體現大國責任和擔當。
日本國內有一種説法認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東端一直延伸至日本,中國隋唐時期的各種文化都是通過這條線傳到日本,日本國民普遍對「絲綢之路」有著美好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日本舉辦的「絲綢之路系列展」和NHK攝製的紀錄片《絲綢之路》在日本引起轟動也反映了這一點。「一帶一路」也為中日開展合作提供了新的平臺。中日同為地區重要國家,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兩國可以探討加強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協調配合,共同開展在亞洲金融貨幣、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等領域的合作。我們希望日方積極支援響應中方倡議,共同為地區和世界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記者:中國是否期待日本加入亞投行?日本參加亞投行有什麼好處?
程永華:亞投行倡議提出以來,中方一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秉承「開放的區域主義」原則,歡迎有意願的國家儘快決定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中方重視和尊重日本在區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真誠歡迎日本積極參與籌建亞投行,並就此與日本相關部門也一直保持溝通。希望日方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中方有關倡議舉措,同中方攜手推動亞洲振興和區域一體化進程。
同時,中方將尊重包括日本在內域內外國家是否加入以及何時加入亞投行的決定。無論是否加入亞投行,中方都願繼續和日方及相關各方在多雙邊經濟對話機制以及世行、亞行等框架下加強溝通和合作,共同致力於推動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
記者:今年是戰後70週年,中國將如何發展與日本及亞洲的關係?
程永華:2014年11月,中日雙方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係達成四點原則共識,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期間會見安倍首相,推動中日關係朝改善方向邁出重要步伐。今年4月22日,習主席與安倍首相在印尼雅加達亞非領導人會議期間再次舉行會見,為兩國關係持續改善注入了新的政治動力,指明瞭方向。同時也要看到,中日關係仍存在脆弱的一面,雙方應嚴格遵循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恪守中日四點原則共識,妥善處理有關重大敏感問題,確保兩國關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對中日關係而言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年份,機遇與挑戰並存。歷史問題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也關係到日本自身國際形象。希望日方認真對待亞洲鄰國特別是戰爭受害國的關切,信守有關表態和承諾,展現正視和反省歷史的真誠態度,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今年中國政府將參照其他國家做法,舉辦一系列70週年紀念活動。近來日本國內有些聲音認為,中國要利用70週年和歷史問題敲打日本。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不符合事實。中國政府隆重舉行紀念活動,目的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有關紀念活動不針對特定國家,不針對今天的日本,更不針對日本人民,與當前的中日關係沒有直接關聯。70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受害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我們一直把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同廣大日本人民區別對待,把戰犯和普通士兵區別對待。70年前戰爭結束了,但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日本還背著這個包袱,這個包袱想不想放下,能不能放下,關鍵在日本自己。
我們注意到日前安倍首相訪問美國期間就涉華問題釋放的資訊。中國始終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正致力於同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同時也願同日本做和平發展的夥伴。中美日三方應超越零和博弈思維,推動三國相互關係良性互動,共同為國際和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