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肉食化」,供給犯愁
2019/04/19
發生這一現象的背景是日本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單身家庭的增加、人口老齡化、女性進入社會等都對飲食生活産生了影響。
例如,在家做飯時,人們會更傾向於選擇比製作魚類更方便的肉類。便利店出售多種多樣的雞肉沙拉等肉類副食品。在回家的路上可輕鬆光顧的烤肉餐廳也多了起來。
日本人的肉食熱潮是支撐肉類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問題在於供給無法滿足旺盛的需求。
![]() |
日本烤肉店裏的烤肉(資料) |
據來自日本農林水産省的數據,2017年日本國産肉類的生産量為330萬噸。近20年間生産量的增長率為8.6%,僅為需求量增長率(17.3%)的一半左右。在1985年當時,按數量來看,日本國産肉類可滿足8成的需求量,而如今僅為5成。
供給不足情況最為突出的是牛肉。20年間日本國內的牛肉生産量縮小了1成。養殖用於繁殖的雌牛的農戶規模小,且老齡化加重。養殖肉用牛的養殖戶的戶數也僅為4萬8千家,比20年前減少了6成。
一直以來,供給不足的量都通過進口來彌補。據日本農畜産業振興機構的數據,日本2018年的牛肉進口量同比增加了6.0%,時隔17年超過了60萬噸。2019年,由於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生效,關稅下降,冷凍牛肉的進口也出現激增。
「肉食熱潮」非日本獨有
雖然消費者能夠享受進口商品價格下降的優惠,但不能確定這樣的好事一直持續下去。因為「肉食熱潮」不僅僅是日本獨有的現象。
在中國,隨著人口增加及經濟發展,牛肉消費量在20年裏增加至1.7倍。為滿足這一需求,進口量也擴大至100倍。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出現了肉類需求增加的趨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