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義烏小商品城內,7萬5000家店舖經營著180萬種商品 |
但是,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中國目前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局面進行了修正,正在推進經濟向「新常態」轉移,力爭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品質的提升。其背景是此前經濟快速增長所造成的各種各樣的扭曲已經達到了無法放置不管的程度。例如鋼鐵的生産。在中國各地,預計需求增長而增設的中小煉鐵廠超過了200家,招致了嚴重的供給過剩。要提高經濟品質必須關閉效率低下的煉鐵廠,不過由於和就業問題直接相關,所以實施起來並非易事。除了鋼鐵行業外,因經濟高速增長而造成的設備過剩和隨之而來的人員過剩還存在於建築機械、鐵路和水泥等各個領域。一位外交相關人士分析稱「絲綢之路構想的目的之一就是將過剩的物品、人員和資金向中亞等海外國家轉移」。
不好當的「名片」
「義烏小商品是中國的名片」,李克強將從義烏出貨的小商品比作是中國的名片,強調了在中國推進改革的形勢下處於絲綢之路出發點的義烏的重要性。既然中國領導層對義烏如此重視,可想而知義烏海關稽查人員的小施等為了防止假冒商品流向海外,自然也是擦亮了眼睛。不過,海關檢查的貨物僅佔整體的5%。原因據説是因為對拖車進行掃描的設備價格高昂,每台需要3000萬元。
在反腐運動中被調查的政府高官的受賄額動輒就超過1000萬元,如此想來,3000萬元的價格並不算高。因此,從5%的貨物中尋找可能存在的假冒商品,倒不如説只是中國政府在對外顯示嚴厲打擊假冒商品的態度而已。
曾經用砂糖換雞毛的義烏其實就是作為世界工廠、以廉價勞動力換取財富的中國的縮影。中國將把獲得的財富投向哪?「一帶一路」的前景又會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上海支局 小高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