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或許是「慣性」或「殘像效應」最為顯著的領域。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際,曾有1億人以上處於糧食嚴重不足的狀態。這是因為糧食生産未能跟上人口增長。在人口僅為5億人左右的1950年代,教育家兼經濟學家馬寅初主張限制生育,但遭到批判。後來,中國不斷有聲音後悔地表示錯誤批判1個人,結果導致增加了5億人口。
孩子越多越好、人口增加有利於國家等思想很難改變,直到70年代,政府才呼籲限制生育,但效果並不明顯。憤怒的政府自1979年至1980年,實施了強制生育1個孩子的政策。由於經濟改革和農業生産實現增長,糧食短缺問題得以解決,饑餓的恐懼感隨之銷聲匿跡。目前緊迫的問題已並非糧食短缺,而是少子老齡化。但取消生育限制的機運尚未形成。
跳廣場舞的夢想將消失?
與1950年代相反,人們似乎仍未擺脫人口增加將對家庭乃至國家造成消極影響這種觀念。這或許是因為在人口增加導致糧食短缺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正在中國處於領導地位。與過去批判馬寅初的生育限制倡議一樣,如今正在壓制要求全面取消計劃生育政策的言論。在這種情況下,或許未來有一天會感嘆,「錯誤批評要求取消計劃生育政策的觀點,導致了嚴重的老齡化社會」。
不論如何,對於那些到50歲之後就靠廣場舞度過後半生的中國女性來説,小小的夢想不可避免地將消失。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