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物:馬雲能否打開全球網際網路之門
2016/03/09
2015年11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晚上9點,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51歲)在1萬1千公里外的北京通過網路通信遠端敲響了宣告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的鐘聲。
「希望100年後仍由阿里巴巴敲鐘」,對於紐交所總裁Tom Farley(40歲)的鼓勵,馬雲進行了回應,表示希望通過阿里巴巴的服務平臺為全球的變革做出貢獻。
![]() |
「雙11」這天在中國被稱為「光棍節」,也是購物狂歡節。當日阿里巴巴的電商交易額為912億元。這相當於柬埔寨的國內生産總值(GDP)。
招攬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找到客戶的企業和個人,創業16年來年用戶已達4億人。曾經是英語教師的馬雲可以説是「中國夢」的典範。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時,IPO的募資額達到250億美元,成為全球史上最大規模。
代表「中國股份公司」形象的馬雲卻在美國市場受到考驗。最初每股119美元的股價在上市1年後曾一度跳水至60美元。美國投資資訊雜誌《巴倫週刊》發出警告稱,「還有可能再下跌50%」。阿里巴巴對此進行了抗議,表示這種説法毫無根據。
其背景是國外市場對中國廠商存在偏見。不少人認為阿里巴巴只是在封閉的13億人市場上效倣亞馬遜等美國電商平臺。阿里巴巴在中國國內的銷售額佔整體的90%,而這種由國內佔主導地位的狀態正是中國經濟減速後股票被大量賣盤的原因。
馬雲反駁稱企業壯大後很難進行技術創新,但我們不同。馬雲拿出手機上顯示著與約30名董事會成員的會話。馬雲表示並不是每月召開一次董事會,而是每天都會做出多項決策。
阿里巴巴的創新性獲得了用戶的好評。「沒有阿里巴巴,我們的業務根本進行不下去」,日本網路家電企業Cerevo在阿里巴巴網站上找到了可以小批量生産的代工工廠。社長岩佐琢磨(37歲)表示,「將數萬工廠通過網路連接起來的機制在全球獨一無二。這就是技術革新」。
馬雲承認,正如大家所知我們的優勢是創新能力,相反較弱的是與投資者的溝通能力。美國多半股東未曾用過阿里巴巴的網站,這一現實著實令人著急。
馬雲正在進行戰略部署。美國的技術風險投資企業、新加坡郵政及印度的電子結算企業……。馬雲當機立斷向大大小小的海外企業出資,加緊進行大數據分析。馬雲表示我們早晚將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立誓進入全球市場。
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為6.5億人,是美國總人口的2倍。以巨大母國市場為背景,單從規模來看,阿里巴巴已成為在全球排名靠前的中國企業,但在封閉的市場培養出來的技術和戰略能否在全球通用,目前尚不可知。馬雲將背負的正是中國産業界所面臨的課題。
——————————
馬雲:1964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從小就有很強的好奇心,中學時曾在著名景區西湖邊騎自行車找外國人聊天練習英語。不過似乎數學不太好,第一次參加高考時只考了「1分」。曾一度棄學蹬三輪車等,第三次高考終於成功,考入杭州師範學院。畢業後因當過5年英語老師,其流利、幽默的演講在海外也很受歡迎。馬雲是中國武俠小説家金庸的狂熱粉絲,阿里巴巴的高級主管每個人都用武俠人物的名字作為外號。其中馬雲選用的外號「風清揚」。雖然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卻是一位具有「智者」風範的指揮者。現年51歲。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